朱莲凤
无锡市新洲小学
摘 要:兴趣是一种无形的,能够推动人们发现和研究新问题,吸引人们热情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同样也是帮助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的前提。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运用前人积累和总结的先进教学经验,研究创新出新的教学成果,让学生在喜欢和适合自身学习的音乐课堂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愉悦体验以及音乐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习,兴趣,培养
音乐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种交流与表达的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人类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无疑对音乐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及浓厚的兴趣。而当前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并不如这种逻辑想象上的乐观。他们说:
“我平时爱听音乐,喜欢音乐,但音乐课上的很没有意思,天天不是休止符就是节奏型!”
“音乐课就是干巴巴的唱书本上的歌,一节课下来,喉咙都喊得冒烟了,有什么用?”
还有的同学说,“我们喜欢明星羡慕明星,因为他们能唱自己喜欢的歌,做自己喜欢的事,但音乐课上的内容不是我们喜欢的。”
那么多同学一致反应了“虽喜欢唱歌,喜欢音乐,就是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心声,可见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并不高,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卡巴列夫斯基曾经说过:“音乐课枯燥无味是最无法容忍的,因此,引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使所有的孩子们都喜爱音乐,并在音乐中成长,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如何使我们的音乐课上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令同学们喜欢上音乐课,对音乐这门艺术产生兴趣,这无疑给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由“堵”到“疏”,让流行音乐成为音乐课的合理补充。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首先要尊重学生的音乐感受,也就是学生对音乐的心理需要。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影视,网络以及音像制品大多数以流行音乐为主。对于心理从幼稚日趋成熟,情绪、情感日益丰富,有激情、易冲动的青少年,情感表达直接、热烈的流行音乐更符合他们的需要,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与喜爱。黑格尔认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情”。对于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我认为“堵”不如“疏”,“‘堵’则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疏’则可将流行音乐的音乐效应为我所用。”教师可以在肯定流行音乐的优点、魅力所在的同时采取引导的方法,借助流行音乐的节奏,情绪及背景的分析与其他的音乐作品相联系与比较,使学生明确“时代特征影响音乐特点”这一规律,感受其他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眼光,开始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各种音乐作品,他们在喜爱着流行音乐的同时也意识到艺术音乐有着流行音乐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化“教”为“导”让主向发现成为音乐课的常态。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艺术欣赏并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探求。这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强烈。而教师的关键就是要对孩子的思维起到引导作用,并且是力求正确的引导。方法得当,学生就会喜闻乐见,学得轻松自如,学有所获;方法不当,学生就会觉得无从着手,认为学习是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从而丧失兴趣及信心,甚至会有负重感。
例如在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教师大可不必生硬的向学生介绍什么叫交响童话,因为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个事物的学生来说,规范化的语言并不是那么让人容易理解。相反,教师可以先向同学们分别介绍作品中的人物、动物形象以及所有出现的乐器,鼓励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有关各种乐器的知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这些音乐形象与乐器一一对应起来,并说明理由做完这项工作之后,再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想法来欣赏整首作品,对照他们自己与作者的想法是否符合,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会因为有很大的趣味性变得更加深刻。等到学生充分喜欢上这部由普洛科菲耶夫创作的闻名于世的作品之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交响童话的概念——交响童话就是一种单乐章的具有描写或叙事、抒情功能的戏剧性的管弦乐曲体裁,属标题音乐的范畴,学生对照这部有具体形象的音乐作品再去理解这个概念就是很容易做到的了。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这部作品里的人物尽情展开想象画出来,“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通过审美“通感”将听觉和视觉联系起来,将音乐与美术统一起来,相信这样会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能把学生头脑中直观的形象变成心灵中最感兴趣、最富有感情的事物,这便在无形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使其有可能产生情感因素,展开想象的翅膀,接受音乐,享受参与音乐、理解音乐的快感。
三、从“课堂”走向“课程”,音乐课没有围墙与终点。
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与教学要点有关知识点也是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兴趣,实际上就是要延伸,他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例如老师在试图教授《红河谷》这首歌曲时,眼光不必局限在这一首歌上,而是可以放眼所有与河流有关的歌曲。让学生动手自己查资料,不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四、从“评价”走向“发现”人人都是音乐的好朋友。
小学生们往往都争强好胜,所以根据这一点,教师完全可以采用“竞争”或“比赛”的方法激励学生,激发出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方法,单纯的学习会变得更为活泼,目标也更为清晰可见,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比赛后,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的表现,充分考查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哪儿做得好,哪儿还不够好,这些都要提到。说他好的地方,这是“正面刺激”,指出缺点及问题,则可理解为“负面刺激”。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既有正面刺激,值得肯定的就给予充分的肯定,也有负面刺激,指出问题所在,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既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身的价值,同时又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待日后加以克服改正,比赛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经过长此以往的比赛与锻炼,相信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进步,心理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满足。
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这种方法带领学生学习时,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关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渗透这样一个道理:比赛不是关键,成败不是关键,比赛只是手段,究其目的是要通过比赛使同学们更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查漏补缺,从而有所提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倘若教师引导得不够好,学生很有可能就会过于注重结果,相互嫉妒,从而造成本末倒置的尴尬局面了。
学生能否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教师是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了。学生往往受音乐老师的影响最深。假如,他们的老师为音乐教育这项伟大的事业兢兢业业的奉献着,勤勤恳恳的追求着,那么他用心良苦的教学设计,大胆创新的教学实践也一定以丰硕的教学成果回馈于他。他不见得培养出了一位音乐家,却不一定比哪位音乐家逊色。因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音乐艺术的自身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兴趣,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情感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取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内心体验,满足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持有这样的教育理念,真正的去为孩子们设计他们喜欢的课堂内容,设计他们喜欢的授课方式,真正激发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将音乐放在离他们心灵最近的地方,相信,到那时候,学生们再去填写问卷调查表时,会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喜欢上音乐课,喜欢音乐,热爱音乐!”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
[2]转引自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
易希平,陈文佩.从心理学角度谈培养音乐兴趣
尹红.音乐教育论
赵易山,张路路.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
靳玉了,李森等.现代教育学
转引自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