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谈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2期   作者:郑发斌
[导读] 对于每一名生来说,核心素养均是其适合终身发展的重要品格之一。

         郑发斌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寿山镇中学 657406
         摘要:对于每一名生来说,核心素养均是其适合终身发展的重要品格之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强调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同时更加注重其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以及社会关爱能力的提升。生正处于独立意识增强的身心发展阶段,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并留心观察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根源上来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国家时代发展的需要,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应当给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更多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解读课本知识中的核心素养内容,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谈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谈
引言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教材内容与核心素养的有效融合,进而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传统的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现状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学生对于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追求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了让道德与法制课堂真正地发挥教育功效,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应当从教学兴趣的激发角度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首先,院校对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重视度不强,学校的不重视态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道德与法制课堂上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再加上教师没有针对道德与法制课堂提出专业的教学方案,不能很好地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针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加强重视度,优化学生的思想模式和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与法制意识。其次,道德与法制课堂的教学氛围枯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程序化,缺少创新,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乐趣与新鲜感,对于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就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时,教师讲解的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缺少课堂互动,无法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以及认知意识。因为课堂教学方式缺少创新,课堂氛围枯燥、沉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无法通过道德与法制相关知识的学习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最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度关注考试成绩而非自我能力的提升。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的方式,对于道德与法制观念和相应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运用的意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认知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巧设问题
         教师上课先展示下面两则材料。材料一2017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网上公布了肖某、周某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被告人肖某、周某共同出资购买了黑客软件,预谋窃取邮局内部的公民个人信息并非法出售牟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人民法院依法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两人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材料二2018年9月28日,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审理革命烈士叶挺近亲属诉西安摩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名誉侵权案。法院在本案的判决中并没有采用死者名誉权的说法,而是用“死者名誉”代替。展示材料后,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请阅读材料一,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答,肖某、周某等人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教师: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本框题的知识吧)(2)公民除了有隐私权外,还具有哪些基本权利?请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构建知识框架。(3)结合材料二回答,人死后,究竟有没有名誉权。材料一直接使用了中考题的材料,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亲临考场的感受,激发其勇于挑战的心理,也可以很好地自然过渡导入新课。通过有效创设相关情境,并针对该情境引申出有意义、指向素养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激其趣、扬其志、启其欲、引其思、导其行,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材料要适当,要配合教材,不能离教材太远;第二,运用情境的时间,最好安排在讲授知识之前;第三,创设的情境尽量要生动、形象,要有从多种角度分析的可能性。
三、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提升学生的社会道德品质
         要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仅依靠道德与法治课本上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给予相应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在学雷锋纪念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有意义的纪念雷锋活动,学生充分体会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伟大精神。同时也可带领学生到社区或者养老院中进行公益性的服务活动,使其真正了解到勤劳奉献带给自身的快乐以及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提出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提升学生的社会道德品质等。
参考文献
[1]罗锦霞.让生活走进“道德与法治”的课堂[J].考试周刊,2019(A3):112-113.
[2]闫小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J].作家天地,2019(24):165+171.
[3]王芳.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9(06):53-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