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攀枝花市密地外国语学校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我们的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课程改革便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初中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应该融入地理核心素养新理论,结合学生发展规律和地理学科特点,促进学生发展,发挥学生最大潜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而如何在现代教育的今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成为中学地理教育教学需要深度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校课改模式的不断推进,我们地理学科组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构建了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揭示当前学生中学地理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时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改进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区域地理;地理核心素养; 撒哈拉以南非洲
一.什么是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观念、地理实践力四大方面。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由此而来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体现。
二.初中区域地理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主要是以《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为蓝本的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板块之一,是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或两者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地理学一般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区域对比等方法,展示不同区域的概貌、内部差异及区际联系。因此,下面谈谈如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培养和落实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以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为例来具体解读
(一)根据地理核心素养构建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重点)
2.运用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的地形区,分析地形特点、地势变化(重点)。
3.找出本区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点。(重点)
4.运用地图,找出本区的主要河流,归纳本区河流的主要特点。(重点)
5.简要分析本区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难点)
设计目的:重点落实学生对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认识,难点在于探索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二)“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选取一些区域内的实效性强、意义重大、社会关注的地理材料,营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又满足学生“欲望”的情境氛围,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设计目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区域,对区域有初步的认知。
以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为例:
选取非洲最为典型的地理事物:非洲丰富多样的动物,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具体教学如下:
情景导入: 播放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生动物的视频。
提问:视频中的动物出现在哪个地区?是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非富多彩的动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学习,来探寻答案。
(三)“建”:构建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结构。
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构建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结构的学习方法。面对一个陌生的区域,学生是无从入手进行学习,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特征初步包括:“地” “气” “水” “土” “生”。具体来讲就是:(1)地:包括地理位置和范围(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和地形(地形类型和分布、地势特征、主要地形区及其概况);(2)气:指气候(包括气候类型、成因、特征、分布);(3)水:指河流与湖泊(河流的概况、水文特征等);(4)土:指土壤(包括土壤类型、肥沃程度)。(5)生:指植被(包括植被类型、特征)、动物等。
学生对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的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结合地图及文字资料,自主分析区域自然特征,然后小组展示和交流。设计目的:主要在此环节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和“读图—析图—用图”的地理学习能力。
以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为例:
1.教师提问:学习一个区域,应该先了解什么呢?
2.引导:学习撒哈拉以南非洲应该先了解它的自然环境特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特点)
3.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问,出示学法指导:
(1).在P61图8.26中找出南北回归线、赤道,分析本区所处地球五带的位置,归纳纬度位置?
(2).在图8.26,圈出周围濒临的海洋、海湾、海峡,归纳海陆位置的特点?
(3).阅读P61图8.26,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区,分析地形特点?
(提示: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等)
(4).根据颜色的变化,比较地势高低起伏?(提示:从非洲的北部和南部、东部和西部比较)
(5).根据气候图,找出非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点?
(6).找出非洲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流量等特点?
4.学生独立探究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地理特征,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
(四)“联”:探索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联系。
学生初步学习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提高学生全面和综合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此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温、降水);②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河流流向、水能资源);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河流的补给、水量、结冰期、汛期、水能资源)等等。
设计目的:主要在此环节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以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为例:
1.教师提问:同学们,大自然的各要素是否是独立存在的?还是相互联系?
2.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
(1).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势起伏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2).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对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含沙量的影响?
(3).撒哈拉以南非洲纬度位置对气候类型的影响?
(4).撒哈拉以南非洲纬度位置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
(五)“练”:练习反馈、拓展提升
此环节包括两个环节课堂小结,构建知识结构和设计习题,巩固练习。
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总结归纳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结构,再次引导学生构建和回顾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然后教师精选练习,进行拓展练习。
以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为例:
1.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地理特征的知识链条。
2.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设计习题,检测学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四.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一节地理课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需循序渐进。
2.如何更加有效地把所学地理知识内化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