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文 曾惠 张艳
湖南益阳桃江六中 桃江县大栗港镇中心学校 桃江狮子山小学
摘要: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加强语文朗读教学,培养良好语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然而在目前教育现状下,刚进入学校的孩子们在语文朗读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没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或不敢读、或吐字不清、或停顿不准、或毫无感情等等,为此,我们开展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意在让孩子们爱上朗读,从而为阅读理解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铺好路。在近一年的研究中,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研究立足课堂,形式多样,实践训练扎实,学生们积极参与,受益多多。原有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改观,在朗读停顿、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纵向比较有明显提高,达到课题研究预设目标,我们且行且思,将研究成果不断完善。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我们学校虽是一所市级重点学校,但每年的生源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生源质量差,学生们不知怎么读书,老师们也很苦恼,不知怎么教书,领导们为此也想了不少办法,首先是将早自习分给语文、英语老师,要求星期一、三、五的早自习,语文老师必须下班辅导;星期二、四、六、日的早自习,英语老师必须下班辅导。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每周三天的早自习按要求下班辅导,一个教室出现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共同值守和辅导的情况是常态,尽管如此,仍只有个别同学小声地迷糊地读着书,大多数学生早自习仍然是闭幕养神、默不作声,在目前教育生态环境下,领导、老师的举措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出现这种状况,领导们又认为是没有给学生安排读书任务,学生早自习读书没有目标,漫无目的,造成不知怎么读书,不知读什么书,领导于是要求语文老师或各班语文课代表必须将早自习的读书任务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们一目了然,领导们心想:这样早自习的读书气氛应该会好转,但现实是并非如人所愿,老师成了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认为如今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学校领导也在巡查后戏称:某些班级早自习是鸦雀无声,晚自习是吵闹哄哄。为什么会出现当今学生如此读书局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中小学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学生不管怎么样,初三毕业后,总有地方去读书,小学、初中老师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和读书指导,正因为如此,如今的学生真不知道怎么读书,朗读有什么益处,更谈不上什么读书兴趣,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他们明白早自习大声朗读的好处,通过一系列的朗读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让大声朗读成为一种习惯,是改变目前我校读书现状的唯一正确途径。
二:研究人员现状分析
为此,我们申报了XX县2018—2019学年度微型课题----《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作为中年骨干语文教师,对此课题研究进行总体策划、部署和主导;参与人员有张依凡,年轻语文教师,对教研教改兴趣浓厚、勇于钻研;参与人员尹丽荣,历史教师,似乎她与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课题研究毫不关联,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且如今的历史教学,文言文阅读材料很多,如果学生没有朗读材料、阅读理解的能力,势必会影响对历史的学习,尹丽荣老师热情很高、兴趣极大、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我认为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对该课题的研究大有裨益。
三:课题活动安排与步骤
微型课题研究活动,既遵循了申报表上的相关安排,又在实践中略作微调,微调之一首先在时间的安排上,以张依凡老师为主导,以《荷塘月色》为文本,对学生进行散文朗读教学的指导,原计划于2018年11月进行,后改在12月初,与以周小文老师为主导,以曹操《短歌行》为文本,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读教学的指导同时进行,微调的目的一是:便于形成微型课题教研教改周(12月4日——7日),那一周,我们高一高二的语文老师,除了上完自己的课,就邀请来听我和张依凡老师的微型课题研究课,两次重要课题研究课,涉及四个班级,是四次重要的教研活动,虽然每个老师主导的研究课涉及两个班,教学内容重复,但听课老师并没有感到厌烦,因为主讲老师在授完一个班级之后,组织者组织了听课老师评课,主讲老师有反思,有改进,给了听课老师常听常新的感受,加之张依凡老师上完《荷塘月色》的朗读教学指导后,我要借用她上课的课件、教案和思路,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加以推广;我上完《短歌行》的朗读教学指导后,张依凡老师要借用我上课的课件、教案和思路在她所教的两个班级加以推广。时间微调的第二个目的是把微型课题教研教改课放在期中考试之后进行,便于期末考试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作比较,利于检验微型课题朗读教学指导课的实际效果。微调之二是原定以《祝福》为文本,对学生进行小说朗读教学的指导,经我们三人课题研究小组成员一致决定,改为以《雷雨》为文本,对学生进行戏剧朗读教学的指导,时间上由原定于3月份也改在4月底进行。
此次微型课题研究包含4次重要的朗读教学的指导,研究领域涉及散文《荷塘月色》,诗歌《短歌行》,戏剧《雷雨》和文言文《劝学》;主阵地4个班级为369、371、370、377班,是8次重要的教研活动,也可以说是16次重要的教研活动,参与听课的老师超过60人次,课后点评8次。
此次微型课题研究,对于主持者和参与者而言,既是一次教学的鞭策,更是一次心灵的收获;对于听课老师而言,既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灵魂的触动;但我想,收获最大的要数4个班级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朗读指导的教学,他们拥抱了参与的快乐,激发了朗读的兴趣,增强了读好书的自信,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绩。
四:课题研究收获与反思
通过此次微型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收获颇多,反思不少!
1:学生朗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低下,主要原因是小学、初中老师对其放松要求所致。小学、初中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安全第一,尤其是在教师失去惩戒权的当下,对学生打不得、骂不得、罚不得,教师的教育手段和教育举措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显得苍白无力,培养的是一些“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的“白痴”,因此,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很不适用,读不了书,不知怎么读书,三令五声还是读不好书,见怪不怪!面对新形势,新高考,又不得不读好书,提升语文能力。
2:针对如此现状,作为教师,还得想办法,促使学生改变和提高,切不可听之任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这句话现在广受质疑,但我们认为也有一定合理性,教师如果能摸清学生现状,明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因材施教、想方设法、对症下药,学生肯定会有所改变和提高,惟有老师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摸索出一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面对新形势,应付新高考。这也正是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之所在。
下面列举一组数据
班级 2018期中班平均分 排名 2018期末班平均分 排名
369 72.36 6 —— 83.93 6
370 70.42 9 —— 84.58 4
371 72.60 5 —— 85.40 3
372 73.93 3 —— 86.66 1
373 73.94 2 —— 84.46 5
374 72.14 8 —— 81.37 9
375 73.20 4 —— 83.85 7
376 72.18 7 —— 82.95 8
377 74.04 1 —— 86.62 2
从上述列表可以看出:期末考试成绩较之期中考试成绩均有大幅度提升,周小文老师任教的371班进步明显,班级排名由5上升到3,班级平均分提升12.80分。369班班级排名持平,但班级平均分提升11分多;张依凡老师任教的377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且期末平均分较之于期中进步明显,370班进步突出班级排名由9上升到4,班级平均分提升14分多,两位老师所任教的4个班级,在期末考试奖励中都获奖励并受到学校领导的点名表扬,我们两位老师深有感触: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次课题研究,因为通过这次课题研究的朗读教学的指导,学生的朗读兴趣明显浓了,读书参与度明显高了,合作探究能力明显强了,学生的成绩怎么会不明显提高?
3: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人才培养难得,需要不同学段的老师一棒接一棒对学生严格要求,精心呵护;也说明教育是慢的艺术,对于一届学生而言,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深入思考,不断解决问题;对于老师而言,取得一点成绩,收获一点成功,切不可沾沾自喜,固步自封,我们而应把此课题的研究成果持之以恒地加以推广,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运用到每一届学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