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灵黎
无锡市新洲小学
关键字:细节 口头语言 肢体语言 书面语言
汪中求先生说:细节不是细枝末节,而是用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细细品味这句话,不禁连连点头,琢磨着:作为教师,把握一节课的整体框架是第一步,这不算难,基本就是导入+新授+拓展、综合或创新三大块。接着是每一个步骤心中有数,每个大环节中的小环节,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教学。就好像搭积木,第一块放什么,第二块放什么,只要脑海中逻辑清晰也可以做到。最后则是从细节入手把一步步有效地把握好、令一环环自然地串联好。这是需要功底的,是需要经验的,急不来。只有日复一日的思考实践,年复一年的积累总结,用认真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对待教学,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反馈,课后勤于思考,才能体会到细节的重要性,最终把细节处理到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言是一门艺术,课堂语言更需反复琢磨,精心设计。安迪教父说过:语言是心与心中唯一的桥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通道。教学过程中,如何用言语架起教师和学生间的桥梁,打通教与学的通道?我将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论述:
一、口头语言
口头表达是对“语言”一词最通俗的理解。在教学中,口头语言是让学生了解教师所传达的知识、情感、思想等等最直接、最常见的方式。接下来,就从四个小点来谈谈如何从细处入手调整教学的口头语言。
(一)语言精准度
课堂语言的精准度要求可细分为两个字:准和精。准,首先教师的一口普通话要标准,尽量避免方言的语调和词汇;其次学科方面的言语词句要准确,不可以犯科学性的错误。精,这是对教师课堂语言更高一层的要求。毕竟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用、无效、多余的言语上。比如一些口头禅:然后,好的,嗯......不仅没用而且会让听课的学生、教师无意中就被口头禅吸引了注意力,并且感觉多余厌烦。再比如一些无效的评价:很棒、真聪明、真好......学生们可能知道这是被表扬了或者回答正确了,但是棒在哪,好在什么地方完全不知,所以这种评价语言皆是无效的。
总而言之,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精炼,这能够使学生借助语言正确认识要学习的某样客观事物,同时正确引导学生推测将要学习的未知事物。
(二)语言的语调
我们常常会评价一节课“很生动”或“很沉闷”,这跟教师的上课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上课状态佳,那便全情投入,语调就会抑扬顿挫,时时变化。无论教师需要学生兴奋的、疑惑的亦或是哀伤的情绪状态,都要通过不同语调进行引导,从而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最终将教学内容刻进脑子里。反之,若教学时的语调无任何变化,像温吞水一样,那就完全无法刺激到学生,他们不会对教学的内容感到好奇,自然也没有学习的内驱动力。想要语调能够抑扬顿挫,教师的内心就不能是波澜不惊的,教师必须先让自己进入到语境中,要像一个灵魂歌者,融入到歌词里;一个走心诗人,沉浸在诗词内;一个最佳演员,投入到台词中。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引发语调的抑扬顿挫,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三)语言的语速
音乐课上总会提旋律速度,值得一提的是:当旋律的速度变化时,一定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给教师不同的反应。慢慢地我发现:课堂上,当教师的语速变化时,学生也能及时给出不同的反馈。例如当教师在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雁儿飞》。”这句话时,以正常语速进行学生没办法跟上教师说出“雁儿飞”三个字;一旦教师从句首开始有目的地渐渐放慢语速,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跟出“雁儿飞”三个字,自己揭题,从而加深了对歌名的印象。这个放慢语速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学习重点知识的时候多多运用,基本上是屡试不爽。
(四)语言的设计
无论是导语、过渡语、评价语、结语......都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导语、过渡语、结语的设计基本上都是可以课前准备好的。旨在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用语言使情境贯穿始终,从而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要重点说的是评价语的设计,评价语只能预设,然后通过一次次的课程实践进行积累。每节课教师抛出的同一个问题都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回答,应对这些答案教师需要给出有效的评价。若没有答对,教师不能够直接说“错误”、“不对”,这会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婉转一些,如“再想想”、“谁来帮帮他”等等。若答对了,那一定要具体到对在哪?怎么个好法?如“答案真准确”、“听得真仔细”、“眼神很好使”......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音乐课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要美起来,需要有意义的口头语言为媒介。
二、肢体语言
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之前所阐述的是口头表达的形式,现在来谈谈肢体语言。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肢体语言的研究,网络上也常有这样的测试,试图通过肢体姿势动作预测各种人际关系。上大学时,我的舞台表演教师也告诉我们,判断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程度,从肢体语言入手。说了那么多就是想说,肢体语言挺重要的,良好的肢体语言对于音乐课而言也是锦上添花。
(一)聆听时
音乐课堂一定离不开聆听,懂得聆听的学生才能学好音乐。
音乐课学唱歌曲时常常会有一个初听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主要作用多半是整体感知。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教师不在这个环节给出一些要求,此环节常常就以无效告终。所以很多教师会在初听时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聆听时伴着思考。然而对于低年级学段的孩子,初听环节我更常用肢体感知,并且是不出声的肢体感知。这里强调不出声的原因是:拍手、跺脚这类声音会破坏对原音乐纯粹的欣赏,而且往往学生在有声感知时,节奏速度也不能做到恒定不变,对之后的学习有害而无利。如苏少版一年级教材《小树叶》这首歌曲,我就会通过不同的两个动作带着学生感受两段音乐,体会速度变化产生的不同情绪。在音乐欣赏课时,我会带着学生们用肢体动作来细听一些有趣的音效。在苏少版一年级教材《乘雪橇》这首乐曲中,我就为铃铛声、马蹄声、鞭子声分别创编了肢体动作,以提示学生聆听辨别。
借助简单的肢体语言,聆听欣赏环节也变得更有趣、更具意义。
(二)教唱时
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是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唱能力,教学方法很重要。歌唱教学中,我惯用的方法就是肢体引导。歌唱教学时,教学的难点不是节奏就是音高。遇到教学难点时一遍遍的重复练习虽然也能学会,但是低效又笨拙。经过几年教学实践,能够发现巧用肢体语言基本事半功倍。
苏少版一年级教材《小蚂蚁搬米粒》这首歌曲,它的数板乐句就是一个节奏难点,教学时逐句进行也不难,难的是一整个乐句连起来就会拖拍,破坏了节奏感、韵律感。其根本原因是一年级的学生内心保持恆拍的能力弱、也不注意倾听伴奏。遇到这样的情况,基本上就就可以让学生跟着原唱开口默唱(念),并且加上左右点头的肢体动作。这样用耳朵仔细聆听的同时,也让身体首先进入到歌曲的韵律中,为之后的开口唱(念)奠定基础。
遇到音高难点时,也用简单的肢体语言做提示。苏少版四年级教材《五月的夜晚》,它的最后一个乐句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同时与之前的乐句连接是一个上行四度的大跳,学生在这里往往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自然达不到旋律音高。所以我在这里设计了两个简单的动作,句首的两个跳音手举过头顶点两次,就似指着高高树枝上的花;然后顺势从头顶开花移到胸口,正好从最高音连接一个下行四度大跳。两个简单的动作,既解决了大跳、高音也提示了跳音。
有了肢体语言的帮助,歌唱教学变得更加高效、生动。
三、书面语言
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更偏向实践性,理论的东西较少,但是不能忽略。要学理论的东西必然就有板书,有PPT课件。书面语言是供人“看”的,心灵的窗户也应得到美的享受。
板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音乐的文字、符号总给我一种在绘画的感觉,就比如高音谱号,它就由一根绕来绕去的线一笔画完。要把高音谱号画好就要找到五线谱上的几个关键点再结合口诀进行书写,不能太小缩在五线谱里,不能太大超出五线谱太多,道理跟学生在日字格里写数字是类似的。
PPT,现今社会哪都不能缺少多媒体,音乐课借助PPT为媒介,使课堂更高效、更美好。制作PPT时就要求教师注意背景的选择,内容的排版,字体的大小等等方面,总结下来六个字:看得清,看着美。
结语
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语言精练准确,学生便能立马get到教师的点;语言抑扬顿挫,学生便能共情;语言精心设计后,学生更受启发。再配合上肢体语言的协助、书面语言的帮衬。学生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知识,学会了能力。所以,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教师要不断提高语言素养,通过课堂教学的努力实践,让教学语言能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杜磊.《音乐教学应注意的50个细节》.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