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教学摭谈 ---以网络资源运用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2期   作者:吴蔚萍
[导读] 通过常态关注网络媒介,着意网络用语、品味网络热词、聚焦网络热点等方式

         吴蔚萍
         (浙江省龙游中学,浙江 衢州324000)
          
         【内容摘要】通过常态关注网络媒介,着意网络用语、品味网络热词、聚焦网络热点等方式,确定教学专题,设计具体课例并展开研讨,引导学生参与当代文化,完成透视文化现象、探究文化心态、把握文化脉搏之教学任务。
         【关键词】网络资源;当代文化;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当代文化参与”确定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当代文化探讨势必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于是,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新闻周刊》、《环球经济》等报刊杂志,观看“朗读者”“经典永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关注当代文化热点,研究乡土风俗人情,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主题研讨,解释并反思文化现象成了语文必修课。本文拟从网络资源利用的视角,例谈“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
          一.着意网络用语,精准透视文化现象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语言文字类权威杂志《咬文嚼字》,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成孔子原话、“主旋律”误为“主弦律”、“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等入选为2019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些错误均来源于本年度网络报道的各大热点事件、重大新闻报道以及名人偶像所犯的差错。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其实,只要关注网络信息,相关报道中名人名家出现的用语错误现象并不少见。根据“参与当代文化”任务群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从用语规范的角度设计学习项目,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现象,同时透过文化现象,精准认清事物的本质;在实战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参与意识。
         【示例】2018年国庆期间,范冰冰“阴阳合同”案有了结果——她被责令按期缴纳税款、滞纳金、罚款8亿余元,如不履行,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范冰冰就此事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了致歉信(文略)。依据这则涉及网络用语的材料,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项目:
         1.请指出致歉信中的用语错误并加以改正。
         2.试分析出现这些用语错误的主要原因。
         3.针对此类用语错误能否容忍?请说明理由。
         4.名人不履行纳税义务,同样被责令缴纳数亿处罚款项,否则会有牢狱之灾。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此事件。
         题一,学生面对这样的改错题,开始是有点意外,但马上就热情高涨,做题的效率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一封篇幅不长的道歉信,从标点、词语到句子竟然被学生找出10多处语言错误。
         题二,学生思维活跃,完全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如网络没有自动纠错功能,缺乏传统出版物具有的编辑、校对环节;网络写作缺乏“准入机制”,在网络上“著书立说”无须审核;少数写手缺乏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历史文化知识匮乏;缺乏对语言文字必要的敬畏之心等等。
         题三,对语言错误能否容忍?以辩论的形式探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于是学生课余搜集资料,整理素材,组织语言,小组合作,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深化认知。交锋之后,达成共识:网络语言也要进行规范化引导。网络语言应有利于丰富和活跃文化生活,而不能伤害文化生态。
         题四,以逸(亿)待(代)劳(牢),利用谐音修辞,巧妙地归纳了此事件的主要内容。
          二.品味网络热词,深入探究文化心态
         网络热词是大众文化心态的缩影,既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相似境遇,又折射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同的生活感知。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热词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民意表达。更有语言学者认为,当下中国的网络热词已经成为民众心态的晴雨表。众人渴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争取“C位”。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拼搏进取的激情活力,于是高喊“燃烧我的卡路里”。同时,人们又热切期盼小概率的幸运事件能降临到自己身上,“锦鲤”的流行正是这种心态的外化。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因此,教师在实施“当代文化参与”课程群教学,引导学生品味网络热词时,不能满足于语言表面,还要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借网络热词的品味,探究隐含其中的社会大众微妙的文化心态。教学中如此处理,也是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通过对网络热词由表及里地探究挖掘,有助于训练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示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央视新闻等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9”,“稳”当选年度国内字。获得年度国内词提名的是:我和我的祖国、我们都是追梦人、阅兵、5G。《新周刊》“凯迪拉克·2019中国年度新锐榜”中国网民评选的年度汉字是“南”。据这则涉及网络热词的材料,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项目:
         1.如果让你从“稳”和“南”二者中选择一个汉字作为2019年度汉字,你会选择哪一个?
         2.请从四个国内提名词中选择你最认同的一个或两个词(若选两个词,须形成有机关联),确定立意,谈谈你的感触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3.如果选择一个汉字总结你过去的2019年,你会提名哪个字?让我们听见你的声音。


         题一,选择“稳”理由:国家层面面对各种挑战,中国从容应对,稳市场、稳金融、稳外贸、稳就业、稳投资、稳预期等等。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处变不惊、稳中求进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普通百姓层面盼国家稳定、政策稳定、收入稳定、生活稳定等等,高中生特别期盼高考试题难易度稳定。选择“南”的理由:南”取“难”之谐音。放眼世界,2019年各国因国家利益、全球战略等产生种种分歧,让双边关系、多边关系和地区形势难题不断。同时“南(难)”字道出了普通人的辛酸,面对着就业、学业、物价、车房等的多重夹击,各有各的难处。更有网友说将“南”字去掉里面的¥,只有一个空壳,暗喻我实在缺钱。
         
         题二、三,开放性更强,学生发挥的空间更大,更能考察出学生阅历的宽度、思维的深度和表达的力度。题二写一篇文章,其实要求学生从选择的关键词出发,之间形成意义关联,明确立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挖掘文化的深度、历史的深度以及体现中国特色的深度。这也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及语用题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即宏大命题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题三强调个人的真实感受,不人云亦云。
          三.聚焦网络热点,时刻把握文化脉搏
         一则网络热点事件,可挖掘衍生出诸多问题,其实也都是基于同一事件从不同维度或视角思考与解读的结果。对热点事件探讨的过程,不是选边站队,也不是单纯地持有态度,而是对文化现象深入剖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培养文化批判能力,也能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
         由于当代高中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与日俱增,所以语文教师针对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欲望的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在提高道德素养,弘扬主流文化,畅通表达渠道等方面有所作为。
         【示例】疫情期间,线上线下处处可见主题一致的横幅标语,只是表达的风格不同。“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是一类。“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现在请吃饭,都是鸿门宴”;“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等等是另一类。
         2020年1月29日,日本汉语教学考试机构HSK事务局通过各种渠道,向湖北高校捐赠了2万只口罩和部分红外体温枪。物资抵达时,每个纸箱上都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2月12日,湖北省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文略)。该文发表后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有人口诛笔伐,但多数媒体渐趋理性。据这则涉及网络热点的材料,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项目:
         1.作为高中生的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试阐明理由。
         2.对于湖北省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评论文章《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中作者的观点,你完全赞同吗?如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持不同意见,请有理有据反驳。
         3.有人说,只要戮力抗疫之心一致,不必过分在意表达优劣,对此你怎么看?
         题一,强调以高中生的身份、学识和思维抒写真实的理解,要求自圆其说,言之有理有据。喜欢“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理由:古典诗词,对仗工整,优美典雅,有音韵美;引经据典,文气浓郁,勾起对传统文学的怀念,有内涵美;意象典型,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有意境美;善良、体谅、同情、温和,引起情感共鸣,有情感美等等。不喜欢的理由:表达文绉绉,有堆砌辞藻之嫌,且语意含蓄,婉转隐晦,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很难理解;在全民抗疫形势下,简单明了又有力的话语能收到更好的鼓动效应。
         喜欢“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理由:语言简练,却传达出准确的意思,有简洁美;清晰易懂,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有通俗美;在抗疫这一特殊时期,接地气的宣传更有效,更具号召力。不喜欢的理由:浅白,俗气,没多少文化内涵;简单,粗暴,有的甚至充满威胁恐吓,这样的语气语调令人生厌,这般工作方式也需要转变。
         题二,虽未享同一片山川,却看到同一轮明月。我们不见彼此,却心意相通。这是邻邦的博爱宽广,更是人类的惺惺相惜。温暖的文字,温柔的情怀,在困境中给人以深情的抚慰,又怎会和疫情的情绪不搭?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作用于不同的社会场景。真实的生活由丰富的场景构成。所以不能简单地认定哪一种情感最恰当,哪一个词语最给力。
         题三,重在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两种表达,在比较中鉴别,在分析中立论,把唐诗的表达归结到文明感的高度。例如:并不是说“风月同天”就一定比“武汉加油”高级,后者的简洁明快、易懂好记,可以在短时间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只是一句唐诗,让不少人在铺天盖地的所谓“硬核”的口号中,看到了一种文明感。这种文明感,在乎语言的体面、情感的深刻、行为的得体。
         【示例】2018年10月30日,当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在香港辞世,享年94岁。抗战期间,金庸从家乡嘉兴辗转来到衢州就读,从此与衢州结下一段不解的情缘。
         1.你阅读过金庸先生创作的哪几部武侠小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
         2.金庸小说中有哪些“衢州元素”?金庸之于衢州,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题一,考察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金庸先生一生共写过十五部武侠小说,其作品不仅吸收旧派武侠小说的精华,还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值得一读。
         题二,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出现“石梁派”,“龙游帮”,衢江,烂柯山,众多“衢州元素”让我们备感亲切,同时也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究的热情。金庸先生为母校衢州一中题写校名,衢州一中的“金庸楼”建成启用,名人效应与古城文化底蕴相得益彰。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关注衢州地方文化。
         
         以上仅从网络用语、网络热词和网络热点三个层面例谈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的实践,因视角所限势必有失全面,然而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透视和反思当代文化,强化学生的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这既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也是引导当代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使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