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红
(安徽省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 ,安徽 明光 239400 )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是上课时老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创设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老师先发起,之后老师邀请同学与自己合作做出某种东西,做出哪一道题,或是帮老师完成某个事情,这样一来,所有的同学就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参加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但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有不少互动缺乏实效性,流于形式的互动,仅有互动的形式,所承载的内容很少或者没有,如常见到的是教师询问学生“对不对”“好不好”“明白了吗”,学生齐声回答“对”“好”“明白了”之类的表演式回答;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互动的主动权在教师,互动的所有过程及结果都是教师调控的,这样的互动的效果可想而知;再则是垄断的互动,互动只是由少数学生掌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教师与少数的尖子学生或其他特征的学生,问题针对这些学生提出,回答由这些学生完成;这样的情形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有幸承担授课任务,课题是《观察物体》,试教时,我设计的互动是让每个小组的组长上来,把今天要认识的朋友(毛绒玩具熊)带回去,按规定放好,然后从前后左右四个面进行观察。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在玩具熊上了,后来老师组织的活动基本上没参与,只有少数同学和老师交流,探讨;活动由这些学生控制,这样的互动成效也更主要的是限于这些学生,对其他学生来说效果低下。诸如此类的互动,从效果上来看,大多属于低效、无效。因此如何使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效率作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助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在教学《面积的变化》时,我准备了几块长方形、正方形的蛋糕,上课之前告诉大家把手洗干净,有蛋糕吃,但每个小组要合作,想办法按老师的要求切一切,并说出切后的蛋糕表面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了多少?这一活动大大地激了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动手、讨论、交流、思考,很快一个个小组都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汇报发现的各种结果。整节课在学生们积极参与下,在轻松快乐地氛围中达到出乎意料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设计目标明确、真正互动的教学环节。
我国著名教学法专家王才仁指出: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相似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生理特征、学习体验和思想情感等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好表现性,所以在备课时利用这一特点做做文章,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教材为依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放式的,便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的教学式样。教师在组织调动学生全员参与互动这一教学主体活动的过程中,言语的互动、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人格的感化无形中创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个性的张扬、能力的体现、知识的升华。从而打造出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搭建平等、合作的互动平台,促使“学慢生”的参与和进步。
根据智力、个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活动的参与度相对较差,我把这部分学生称之为“学慢生。这部分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一言不发,所有的活动都不参与,掌握和应用知识也比别人慢半拍,久而久之产生了自我封闭的思想和行为。为了改善他们的心理氛围,调动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其中有优秀的中等的学生,通过小组内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使优差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在讨论中达到互相取长补短、友爱互助的目的。由于组内学习是合作关系,可以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受尊重、受信任的感觉,有效培养了“学慢生”的创造能力,并使他们形成了主人翁的意识。这种互动平台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而且由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学,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启发和讲解,有时会起到优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使得课堂教学产生了高效性。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目的是达到一定教学效率,因此课堂上互动教学形式还要与其他相关教学方式相配合,既有学生的互动,也有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本着从效率、效果、效益的角度来设计与实施互动,努力做到既有互动得到的智慧与经验的分享,也有理性的提炼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