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红
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镇高河学校 435119
摘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特点、实际生活等,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论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切入点,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越好,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基于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创设一个适宜学生学习的环境,并在让学生积极的情感、优化的环境中展开教学,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并促使学生在环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一、情境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热点,建立一定的情感氛围,并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积极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情境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课堂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而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可充分利用教学情境这一有效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在情境教学模式下,通过数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的深入融合,可引导学生深化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1]。
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途径分析
1、创设游戏情境,寓教于乐
“玩”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喜欢游戏。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摒弃传统枯燥、单调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目的。
具体来说,教师在利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认知结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愉悦身心、活跃思维,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教师在进行“退位减法”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准备文具、玩具、雨伞等,并在课堂上教师将十几元钱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购买商品。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退位减法。再比如,在进行“认识分数”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利用了游戏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全班学生分成3组,每一组有15人,每一组是一个整体,就是“1”,之后,将是从每一个组中抽取5个人,就是1/3。之后,教师又按照同样的方法,从每一组中抽取3人、6人、9人、10人等,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分数。
可以说,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不仅仅是玩乐,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通过游戏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也使得学生在游戏中轻松低掌握了数学知识,深化了数学概念[2]。
2、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课标要求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要树立生活化教学、提升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要联系生活,利用生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完成数学问题的解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行提升了学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教学中,就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场景,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周末,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在超市小明看见多种蔬菜和肉类,其价格如下:韭菜2.09元/斤,西红柿3.59元/斤,芹菜5.33元/斤,猪肉15.17元/斤,牛肉38.54元/斤,妈妈问小明想吃哪种咸的饺子,小明说想吃韭菜猪肉的。于是,妈妈就买了二斤猪肉,一斤韭菜。那么,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这种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使得小数运算内容更加生活化、实用化,进而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完成了数学知识的探讨,并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魅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必须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特点等,通过多种途径创设一定教学情境,进而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白坤.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9(14):92.
[2]林绮琪.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