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剑奇
绍兴市稽山小学 312000
【摘要】 每个人擅长的学习方法各有特色,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途径各不相同,跳出本学科,放眼大教育,在“STEAM”背景下,以融合课堂为平台,培养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将是未来教育的方向。本文从音乐学科教学出发,依托《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融合课堂新模式,从“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以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三个方向开展研究实践,并提出“适题、适切、适时、 适度、 适量”的“五适”行动原则,论证“音乐+”融合课堂的可行性和操作方式。
【关键词】
STEAM 融合课堂 音乐+
【正文】
当下,“STEAM”成为热词, 应运而生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也悄然兴起。作为一种教育理念,STEAM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它提倡开展超学科教学,着眼于学科互通与整合,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音乐艺术作为STEAM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小觑。
打造融合课堂,开展以音乐课堂为主平台、以本学科知识点为教学主题与主线,开展多学科知识整合教学新模式,亦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提出来的。旨在探索如何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窗口、激发和提升全面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一、缘起
我们经常会发现:总有那么些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远超其他学科。在其他课堂里没精打采、经常走神,可一进入音乐教室,顿时来了精神,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即使是其他学科的知识,在音乐课堂上似乎都变得有趣起来。
俗语道: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音乐课堂里为孩子们打开一道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从音乐学习,通达多学科知识的有效路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其他课程知识有机整合,在完成音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课主题,转换教学视角,穿插讲授、探讨相关知识,不但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更激发他们学习其他课程的兴趣,为培养具有综合知识与能力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融合课堂之现状
STEAM教育理念源起美国,是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旨在加强K-12期间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及数学的教育,鼓励孩子们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全面素养。STEAM原身是STE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运行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艺术(Arts),最终形成更加全面的STEAM理念。
STEAM倡导的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了解其间关联;鼓励孩子动手实践,从而找到答案、掌握能应用于真实生活的知识,并由此开发潜能。STEAM是对基于标准化考试的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型,它代表现代教育哲学,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STEAM要求我们允许孩子们试错,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想法,让他们听到不同的观点。
二、定义
1.定义
音乐+:代表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态,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教学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音乐教学的成果深度融合于课堂教育各领域之中,提升学生全方位学习的驱动力和学习力,有效激发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形成更广泛的以音乐教育为基础平台和实现工具的教学发展新形态。
融合课堂:以本学科教材为基础,本课内容为主题,在完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视角转换到其他相关学科的角度,将教学手段转变到其他相关学科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延展的相关学科的目标,设计并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形成围绕一个核心知识主题开展多方位学习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要素: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动态要素是教师、学生及心理环境,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是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进行的关键因素;相对静止的要素是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是物的要素,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载体,而心理环境是使教学系统中人和物的要素得以有机运作的文化与情感支撑。
2.定义与实践的理论支撑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是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针,其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实施“音乐+”融合课堂的充分理论依据。《课标》系统说明了音乐与生活、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又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从一个角度证明:以“音乐+”融合课堂为窗口,利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去帮助学生探索其他学科知识,激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完全存在可能性的。
《前言》部分,在对课程基本理念解读中,强调要“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课标》认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它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
在《课程内容》的“音乐与相关文化”部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这一教学内容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含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
三、深挖课本素材,拓宽融合视野
通过对《课标》中相关条块的梳理,“音乐+”融合课堂,大致可以确定为“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三个融合的方向。经过对小学音乐全套教材的梳理,初步整理以下“音乐+”融合课堂设计目录。
(一)音乐+社会生活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个人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社会生活又涵盖了德育、传统文化、安全自护、中国民俗文化、世界文化等相关的学科知识。
音乐+社会生活
课题 形式 年级 融合内容 融合方式
音乐+德育
三个和尚 欣赏 第一册 团结协作、更深层次的制度保障、法治社会 讲授、收集资料、自主探讨
音乐+传统文化
划龙船 欣赏 第七册 安徽民俗特色,传统节日“端午”,爱国诗人屈原 资料收集与分享、讨论
音乐+安全教育
小红帽 演唱 第三册 安全自护 故事、讨论、其他相关安全隐患的排查及防范对策
音乐+世界文化
樱花 欣赏 第四册 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 感受,并说说这些国家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及相关的风土人情。
梭罗河 欣赏 第六册 鲜明的印度尼西亚文化特色
飞翔的女武神 欣赏 第十册 古希腊神话
新疆是个好地方 演唱 第四册 鲜明的新疆民族文化特色 感受,并说说这些地区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及相关的风土人情。
新疆舞曲第一号 欣赏 第四册
新疆舞曲第二号 欣赏 第八册
桔梗谣 演唱 第四册 鲜明的朝鲜族文化特色
茉莉花 欣赏
演唱 第十一册 江苏、东北、河北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不同曲风
音乐+心理健康(人际交往)
回声 欣赏 第八册 待人接物犹如 “原声”与“回声”的关系 “照镜子”游戏等
(二)音乐+姊妹艺术
文学、舞蹈、美术、戏剧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是与音乐艺术相通的,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让学生通过线条、色彩来表现音乐,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同时,欣赏乐曲时,可以让学生用色彩来表现自己听到音乐后的心情和对音乐的感受;听旋律音程时,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合适的颜色来表达听觉感受。这样不仅有利于整体艺术素质的提高,也能通过音乐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艺术的兴趣。
音乐和舞蹈、美术的有机整合,使音乐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同学们在动脑、动口和动手中,学得情绪高涨,有滋有味。?
音乐+姊妹艺术
课题 形式 年级 融合内容 融合方式
音乐+文学(诗歌)
咏鹅 演唱 第一册 中国经典古诗词 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律动,了解古诗含义,认识作者
春晓 演唱 第二册 吟诵、解读、作者、作者的其他作品。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诗朗诵配乐。
但愿人长久 欣赏 第十二册
音乐+舞蹈
木偶的步态舞 欣赏 第六册 音乐情景、木偶形象 模仿木偶,自由创编
玩偶兵进行曲 欣赏 第十一册 玩具兵形象 模仿自己喜欢的玩偶形象,开展玩偶兵大检阅
音乐+美术
小雨沙沙 演唱 第二册 春天的画面感 用色彩或线条表现对音乐的不同感受
海上风暴 欣赏 第三册 大海的景色以及风暴来临的景象 四格漫画创作
愉快的梦 演唱 第七册 美丽的梦境、歌词描述的场景 想象画
晨景 欣赏 第九册 清晨的景象 对应画面的口述或绘画
小河淌水 欣赏 第十一册 音乐对应的画面、色彩等 想想画面的口述或绘画
音乐+戏剧
京腔京韵 欣赏 第十一册 初步了解京剧行当 不同角色特点的了解、典型片段赏析
飞越彩虹 欣赏 第十册 美国电影《绿野仙踪》 影片精彩片段赏析
彼得与狼 欣赏 第八册 童话剧 扮角色表演表演
(三)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似乎跟其它学科在本质和形式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甚至割裂。但事实上,音乐本省就是一门充满科学特性的学科,它的很多听觉结果,是可以通过计算来得到的,同时又是一门包容性极强的学科,人们借助他所变现的内容,介乎涵盖了所有人类的认知。
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课题 形式 年级 融合内容 融合方式
音乐+物理
钢琴、古筝、二胡 知识介绍 第五册 物体的发声原理,打开钢琴,——物体震动 列举声音与日常生活现象及自然现象的联系
回声 欣赏 第八册 回声形成的原因
音乐+天文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演唱 第十册 人们对地球由方到圆的认识转变 麦哲伦环球航行
木星——欢乐使者 欣赏 第十一册 行星的定义。八大行星;九大行星到八大的转变 简要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简要知识
飞天曲 演唱 第十二册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五号、天宫一号 简要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史
音乐+心理学
愉快的梦 演唱 第七册 美丽的梦境、歌词描述的场景 梦境与现实的联系
四、巧用融合课堂,启智多元文化
融合课堂通过原有课程内容为基础,在完成教材要求的教学活动之后,进行对知识方向、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拓展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从音乐出发,去探寻自己学习的兴趣点,尝试用音乐为学生打开属于他的知识大门。但必须在内容选题、时间安排、容量控制和涉猎深度上都有合适的把控,合理调动包含教师、学生、心理环境在内的动态要素,和包括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等静态要素,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获得有机运作的文化与情感支撑,才能生成一堂完整、有效的“音乐+”模式的融合课堂。
1.适题原则
融合课堂的生成首先应根据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内容,选定相应的拓展方向和内容,必须高度关注课堂本体与拓展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只有两者之间具有高度、密切的关联程度,融合课堂才能真正达到融合,切换过程才能顺畅。
2.适切原则
融合课堂的生成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选材。明显超过或低于孩子当前认知范围和能力的内容,都不适合作为拓展、融合素材。前者无法通过较短的时间和较简明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初步了解,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情趣;后者属于重复教学,使拓展融合停留在形式,不具备应有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只有将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尚未正式深入学习或正在学习的内容,作为拓展素材开展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起到预热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的功效。
3.适时原则
融合课堂在实施过程中,课堂本体与融合内容之间切换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合适的时机,才能使拓展实施得更顺畅,更有效。
首先,开展课堂融合教学,必须在完成本学科教学的目标之后。毕竟音乐教学是音乐课堂的主体,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是必须的,也是首要的。同时,音乐课堂本体知识是融合课堂生成的根基,在学生没有牢固掌握本课知识要点,甚至没有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时,就开始盲目推进融合项目,就违背了融合课堂的初衷,不仅是本末倒置,更不会收获良好预期效果。
其次,开展课堂融合教学,还必须在学生对课堂本体有较深刻的了解的基础上,准确抓住学生对融合目标产生一定兴趣的有利时机,开展实施。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开端,和学习动力。只有踏准学生的思维节奏,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共同开展其他知识的探索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度原则
在融合课堂中的实施过程中,对拓展融合内容的教学、探究的程度,需要有适度的把控。泛泛而谈、浅尝辄止,起不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过于深入,在教师专业水准和教学时长上未必允许,同时也会使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5.适量原则
在融合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本体与融合内容之间体量比的掌握非常关键,是影响融合课堂成败的重要因素。
“音乐+”的融合课堂,我们首先应该确保“音乐”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确保课堂主体教学内容充足,教学过程充分、教学效果有效。然后再推进融合拓展内容。同时我们也要保证融合内容的体量得当,既要避免点到即止的形式融合,又要避免融合内容喧宾夺主。
【结束语】
音乐是实现无障碍交流沟通语言,而音乐教育也应该是一条七彩的通道。作为教师,我们陪伴孩子穿越其间,通过融合课堂的设计和实施,在音乐课堂里,完成自身教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围绕本学科、当课时主题,结合其他学科教学视角和方式开展综合性教学实践,最终抵达孩子内在最向往、最快乐的那片丰饶之地,让他们能在知识的殿堂里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 [D].张蓉 著《江苏教育研究》)(2014.10B)
[3]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策略探讨[D].孙亚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