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鹏 王宁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学校 261000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识为目标。在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时,该阶段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元,课程压力持续加大。教师和学校十分关注信息技术的教学指导及创新,但是,该学科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对此,在新时期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引导工作,明确这一学科的重点研究内容。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信息技术;“引”与“导”
一、引言
新时期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从小事做起,从孩子抓起,帮助学生找到了解世界的有效途径和渠道。其中信息技术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指导及服务,为学生的今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意识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主动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方向指引下,主动完成操作实践步骤,进而提升个人的学科综合学习能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引”与“导”的现状
教师对学生的“引”与“导”非常关键,这一点既是学科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策略。但是,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引”与“导”的理解比较片面。因此,出现了许多的教学问题和困惑。首先,教师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持续下降。其次,教师对教学时机的把握能力较差,没有主动利用课堂语言来吸引学生。再次,教师所涉及的科学环节不够科学及合理。学生的学习难度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降低,忽略了对教学原则的分析及遵循。除此之外,教师没有结合课前教学和课后教学间的逻辑联系,加强对学生相关信息知识的引导。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
首先,这门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该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较多,是一门交叉学科。在讲解信息技术时,教师会发现这一课程包含众多学科知识的身影。对此,教师需要立足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要求,尽量避免信息技术教学脱离于某一个学科而单独存在。利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在技术改进时,实现高效利用和综合分析。
其次则是实用性,实用性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多方面结合个人所学习的知识,学会动脑动手动口,多思考,多分析多领悟。主动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中所涉及的基础技能,真正实现对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养成主动梳理个人思路的习惯。在学习完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后,学生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点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理论知识,实现高效分析。最后则是灵活性,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发展密切相关。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教师需要以多样化灵活性为原则。将自主实践教学,游戏教学,情境教学引入学生的主动学习中,确保学生能够参与课程学习的各个过程及环节。
四、新时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引”与“导”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简单渗透是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目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知识的掌握以及技能的提升才是核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其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容忽略,教师需需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环节,创设有益于学生探究的教学情境。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着手,更加有效的指导学生,实现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的时机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以及引导非常重要,但是教师不能够为了灌输机械性的知识而进行简单的指导。而应该结合计算机操作的实践要求,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所产生的各类新奇的想法。其中课堂语言的灵活应用所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教师需要找准时机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这一点能够让学生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自主投身于计算机课程学习中,产生更多的能动性和学习意愿。
(三)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高效课堂和有效课堂要求教师主动结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完成科学设计工作。在引导学生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布置趣味十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学习和全面剖析。抓住检验个人知识的机会,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高涨。其次,教师需要关注教学技巧的创新,利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及互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开展丰富新颖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布置配套作业。比如在讲解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窗口操作》时,教师可以通过习题来巩固学生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在选择习题时,教师需要以难度适中,题量适中以及角度创新为重点原则。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思考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四)课前课后相关信息知识的引导
在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训已经融入进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语言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支撑,关注多媒体教案等多元化展示,体现课堂教学的立体化和多样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课前预习环节能够帮助学生高效掌握计算机学习知识。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14课《完善与发布网站》时,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在学习网站中了解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少儿编程等技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学习体验。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等有效落实,全面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这种课前课后引导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珍贵独特的体验,进而确保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另外,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较为复杂,这一点与课前课后的相关知识引导也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师仍然需要关注引与导之间的相关联系,分析学生的学习原则。注重对学习内容的全面剖析,了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关注课后作业布置,关注各种信息元素的融入。分析学生知识巩固和知识思考之间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这一点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其中学生的实践操作必不可少,这能够帮助学生对已有的理论知识以及小学信息技术有一个重新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恰当合理的引导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重要辅助作用。教师需要注重充分准备,灵活运用各种各种教学技巧和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编程相关的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要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个人的今后成长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晓莉.新时期小学信息技术开展STEM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下,2020,000(001):P.53-54.
[2]王应文.新时期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000(0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