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阶段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2期   作者:翟荣高
[导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翟荣高
         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后港小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就全体学生而言的。而在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认知理解、认知基础以及学习的经验和能力的不同等多种原因,在学习上往往会产生一些暂时性的困难,成为阶段性的学困生。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积极关注这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或者老师只是醉心于和少数优秀生的互动,那么这部分学生往往会成为被我们的课堂教学遗忘的角落,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再精彩,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因此,可以这么说,老师对阶段学困生关注如何,阶段学困生发展如何,就是衡量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块试金石。下面本人简要谈谈自己在提高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性方面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坚持赏识,增强自信,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学困生因为长时间的受到(或害怕)其他同学的嘲笑、讥讽,再加上我们有些老师对他们教育的缺乏耐心,甚至歧视,他们往往在内心世界里把自己封闭起来,给自己套上自卑的枷锁,不敢与别人交流,不愿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上课时,他们精神往往高度紧张,精神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他们的课堂学习就显得十分低效甚至于无效。我们知道,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第一要务就是要重新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在学习上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及时加以表扬。有时我还通过“情感迁移”,努力寻找发现他们在学习以外的“闪光点”,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放大表扬,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另外,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故意对他们多一些“偏心”。如安排座位时让他们坐到教室前排,这样能方便他们听课、看黑板,方便与老师的交流;上课时多给他们一些回答问题和板演的机会;批改作业时对他们坚持面批,让他们能更直接地聆听到老师的声音,更多地得到老师的帮助。
         二、课前帮助,提前介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共同体。
         学困生往往学习基础较薄弱(甚至认知脱节)、认知理解的速度较慢、独立探究能力不强,有的甚至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往往表现在认知理解的速度较慢、独立探究的能力不够强。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如果让后进生和其他学生同步学习探究新知,要求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对新知的掌握建构,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进行课堂教学前,一般先对他们实施课前帮助,让这些学困学生“提前介入”、“提前热身”,先给他们施一些“底肥”。我在课前备课时,总是坚持认真做好“两备”,一备教材,力求找准新知的生长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新知需要哪些认知经验和能力,学生需要必备哪些已有的基础知识。二备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认真研究了解学困生对学习新知需要具备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掌握的情况如何。如哪些方面存在欠缺,我总是力求利用课前先帮助他们补一补。

因此对于一些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概念课和一些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究活动才能获取到新知的课堂教学,在上课的前一天,我总是课前先布置学困生自学,然后在上课前抽出时间对他们有困难的地方先进行适当的辅导。这样做就为他们学习新知扫除了认知上的障碍,基本与其他同学处于认知的同一起跑线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保证了他们学习新知的效果。新课时,我有意识地激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其他同学一片赞叹声,我也抓住这一时机及时地进行了表扬。这虽然对其他学生来说是“善意的谎言”,但这一举措增强了这些学困同学的自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这样的“善意谎言”是有价值的。
         三、转变教学方式,加强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体验中学数学,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困生理解掌握抽象的概念。
         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而学困生一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往往需借助直观的操作演示,在丰富的可感的现实活动情境中建立关于概念的表象,然后借助表象理解概念。例如:学生在学习“体积的意义”时,对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较难理解。体积的意义其实涉及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任何物体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二、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为了帮助学困生形象理解体积这两方面的含义,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两个教学活动。1、精心创设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请一名学生模拟乌鸦喝水的情境,往装有水的瓶子中放石子,体验水向上升的过程。然后追问:瓶子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是水变多了吗?引导学生明白瓶子中的水上升,并不是水变多了,而是石子要占一定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摸一摸周围的物体,感知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2、精心创设现实问题情境,老师取出课前准备好的空火柴盒子和学生用橡皮。同时提出问题:能把这块橡皮放入火柴盒中吗?同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把橡皮放入火柴中的过程。接下来老师追问:能把教室前的电脑也放入这个火柴盒子里吗?为什么呢?通过这个操作观察活动让学生明白:橡皮所占的空间小,电脑所占的空间比橡皮占的空间大得多。从而引导学生形象理解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实践证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通过创设一些直观的问题情境,借助于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一定能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认知效果,降低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难度。
         四、同班异教,分层教学,力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同一个班级,不同的学生,其认知方式和能力、活动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能力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不能搞一刀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同班异教,分层教学,在同一班级进行复式教学,把全班学生根据阶段学情在心中分成A、B、C等多个学习共同体。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作业的设计力求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对于班级的阶段学困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一些基础性的作业,并鼓励他们不断挑战难度更高的问题,不断超越自我。精心设计一系列难度从低到高的题组性作业,激励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跳一跳,“尽力摘自己所能摘到的最高的那颗果子。”从而力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老师对阶段学困生关注如何,阶段学困生发展如何,是衡量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块试金石。阶段学困生应是我们有效课堂学习共同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应成为我们课堂学习活动中被遗忘的角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力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
         
         作者简介:翟荣高,男,1971年4月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后港小学教导主任,东台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长期致力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研究,有着较为丰厚的小学数学理论素养和较高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多年来一直执教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成果显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