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春
呼和浩特市第十七中学 010070
摘要:随着国内教育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都丧失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兴趣。本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究优化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前言: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并不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因为教学内容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课堂时,都是依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缺乏良好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相关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改善这一教学状况,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与创新全新的教学模式,合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小学生被娇生惯养,严重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接班人性的人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不应该局限于教学课堂,应当走出课堂,面向生活,促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升自己道德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下有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诸多教师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缺乏对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视。在具体开展教学课堂时,很多教师依旧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相关教学内容的兴趣,致使教学课堂效率较低,无法发挥教学课堂的作用。另外,在开展教学课堂时,教师对自己的定位较为模糊,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独揽大权”,学生无法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感,教学课堂严重缺乏秩序性。此外,教学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少,导致教学课堂氛围比较低沉,这些状况都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小学阶段学生缺乏高度的独立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现下的教学模式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无法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三、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现下教育高度重视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不断优化与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时,教师要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将新课程教学理念全面落实到教学课堂。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指导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思维还未完全形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平台,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合理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中深度理解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促使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如果存在错误,教师再给予一定的纠正和正确的引导。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话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通过讨论活跃课堂氛围,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教学为例,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促使学生懂得如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以及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的特别需要,感受法律保护对未成年人的意义。教师可以以“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享有哪些权利”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话题内容,自主讨论与探究搜集相关答案。为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之间开展竞赛活动,比较哪个小组归纳总结的答案更加全面。
(二)转变教学观念,传授学生学习方法
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开展,不能再像以往灌输式教学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导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通过合理的指导与引导,培养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合理通过教学内容渗透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固定的思维学习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为更好地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教学情景,以问题作为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积极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以“宪法是根本法”这一课教学为例,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促使学生能够依法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在教学课堂导入时,为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打击犯罪的图片,导入教学内容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相关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促使学生全面预习、熟悉学习内容。
(三)实施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性,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实施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关注一下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并结合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案例中存在的错误做法,以此促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在实际生活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
例如:以“拒绝危害有方法”这一课教学为例,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好奇心的态度,促使学生能够坚决抵制烟酒与毒品,以及帮助学生学会果断拒绝烟酒和毒品,懂得求助等方法。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在教学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烟酒危害、毒品危害”的视频,通过视频促使学生了解烟酒与毒品对人体的危害。然后,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有关沾染上毒品和研究导致事故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对于提高学生自身道德品质,提高学生自身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引入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应的实际案例。
参考文献:
[1]何克健.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新课程(中), 2018, 000(001):203.
[2]兰素琼.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神州(上旬刊), 2020, 000(001):174.
[3]王彩华.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 女报:时尚版, 2019, 000(010):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