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映映
浙江省浦江县七里中心小学 322201
摘要:品质课堂是一种目标引领,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境界追求。品质课堂就是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下,以放松的心情、宽广的胸怀、长远的目光,追求更高质更高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语文课堂承载这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等等,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是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新课改形式下,需要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本文从“兴趣、朗读、生活、质疑 ”四方面谈谈构建小学语文品质课堂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品质课堂 兴趣 朗读 生活 质疑
什么样的课才是高品质的好课?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中小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家叶澜认为表现在五个方面: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等,应该追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好课;朱永新教授提出要具备“六度”,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训练度、延展度等。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构建小学语文品质课堂,语文教师就必须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当前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实际学习需求,对症下药,坚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想尽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下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激发兴趣,点燃学生激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的问题感到惊奇和震惊。”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而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达到这条渠道的内部动力。
(一)营造课堂气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和谐、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由、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时老师的一个微笑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产生快乐的情绪,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鼓励式教学
老师,传道之人也。教师要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不断鼓励、鞭策学生,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积极鼓励,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友善地给予正确的鼓励,学生才会在心理上不抵触语文。
二、朗读:巧设读法,赋课堂予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必须进行反复朗读。
(一)加强引导。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像久旱遇甘甜一样,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边朗读边一探究竟。
在教学《爱迪生》时,我这样启发学生读文:“爱迪生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送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在家里做,可是,家里的光线太暗了,在这紧要关头,你有什么好主意?”学生纷纷思考,面露难色,此时我继续引导“当时才7岁的爱迪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请打开课文……”话还没说完,一个个学生都已经捧着课文,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老师的一个巧妙的问题,如同一粒石子投入学生的心里,激起的是美丽的涟漪。
(二)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能力得到提高的。要考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正确的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能够正确朗读,有感情的朗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变换朗读的形式,比如开火车读、自由读、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指名读、配乐朗读等,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仓促上阵,读完后要让学生互评,讨论,这样会使学生互相提高,共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构建以读带讲,以读带练的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机会,创设情境,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多背,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经文妙理,体味作者的妙笔生花。
三、走出文本,捕捉生活素材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让学生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读懂生活、读懂教材。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课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通过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比如,学完了写景的文章《颐和园》,可以引领学生去读写山水的文章,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以此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在山水之间尽情遨游,陶冶性情。又如在学习“家乡”单元板块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走走,多听听,通过生活观察,与长辈、亲朋好友的访谈、询问,利用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风景、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各方面的情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的课堂融入生活,又把生活融入语文课堂,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学好语文,爱学语文。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帮助学生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带着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生活。
四、巧创问境,打破思维定式
“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疑问,疑问是思维的前提,是思维碰撞的火花。质疑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维发散的一个重要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课堂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去探索,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鼓励并积极引导。课堂中,可通过“三阶段”来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看课题质疑——课文理解性质疑——课后探索性问题。这样不断地深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琥珀》,先引导“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同学质疑“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是谁发现的?”“琥珀里有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浅显的问题,它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容打下基础。随着学习的深入,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如“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个故事推测的依据是什么”等等,老师再稍加点拨,就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完了课文,老师又追加“学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让学生更深层次地钻研教材。这样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
综上所述,填鸭式的语文教学已经慢慢退出语文课堂,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形式,适时更新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积极大胆地适用各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重新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流程,真正做到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诗仙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才能打造出真正的品质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杨春茂,《新语文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