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婷
义乌市赤岸镇赤岸小学 322000
【摘要】校园文化是班级的灵魂,作为语文教师应合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校园文化与教学工作的融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交际;阅读策略;写作教学;校园文化
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相同,都是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是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的关系。对于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我认为可以用“语”教于乐,学“医”致用八个字概括。
“语”教于乐,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营造“乐”的氛围,利用好“乐”的情境。赤岸小学的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比如种植医草植物,绘制医草植物手抄报等等。老师可以利用活动的契机,在愉悦的氛围中传授语文知识。
学“医”致用,指的是明医理,识医草,为了实际生活应用而学习。赤岸小学以中草药为特色开展校本课程,如中草药故事会,中草药研究班等等。学生在制作中草药图谱,制作香囊,寻根问药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提升了动手能力。我在设计教学时,将医草知识融入口语交际、阅读、写作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孟子在《万章上》中有云“人生有三乐也”。我想,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探索也有三乐:积累字词,锻炼表达,一乐也。提问与批注,练阅读策略,二乐也。应医草实践而习作之,三乐也。师生有三乐,而综合实践顺利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校园活动其实也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为了加强校园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我做出了如下探索:
一、乐中说,医草植物与口语交际相结合
(一)正确说,读准字音
赤岸小学的药博园有配套的“成长足迹”种植实践基地。我们班种植的是山药豆,孩子们参与医草种植的过程中提高了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的能力。学生收获了各种中草药知识,传承了悠久的中草药文化,也在种植过程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及快乐(见图1)。
图(1)校园实践——种植山药豆
.png)
活动过后,我让学生查找山药豆的资料。同学们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积累了“淀粉酶”、“胆碱”、“ 健脾补虚”、“滋润” “宁嗽定喘”“益心安神”等词语。其中,“益”是四年级上册要会写的字,“宁”是常考多音字。在“宁嗽定喘”一词中,学生通过查字典,确定“宁”读第二声,取平安,安定的意思,意思是使咳嗽停止。学生们在学习草药知识的同时,也复习巩固了多音字。
(二)清楚讲,解说植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四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要能用普通话交谈。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选择了班级中队代表植物黄芩。在学生对黄芩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请同学进行解说。有的同学说应该写黄芩的药性,有的说应该写黄芩的疗效……同学们相互补充,在无形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我引导同学规范地介绍黄芩,如:我们小组通过讨论认为手抄报应该先写黄芩的样子、习性,再写黄芩的繁殖方法,后写黄芩的主要价值,最后介绍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学生就初步明确了如何有序地向他人介绍一件事物。
二、乐中读,医草文本的阅读策略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实施建议指出:教师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对于阅读方法,我选择四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提问与批注,并通过阅读非连续文本进行练习。
(一)提问策略的运用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单元的阅读策略是提问(见图2),我发现学生不会灵活运用的原因是:1、学生未能达到熟能生巧;2、学生对阅读文本本身不感兴趣,无积极性。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我想到了让学生先搜集关于草药的记叙类文章(见图3),再对中草药文章进行梳理、提问。学生在深入掌握中草药知识后,也可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灵活运用。
图(2)第二单元单元篇章页
.png)
图(3)学生分享的有关于草药的文章(节选)
我把学生查找出的有关于草药的文章进行筛选,选择出适合的文章供班上学生练习。学生自身表现积极踊跃,比起被动接受试卷上的阅读题目,它们对自己查找出的文本格外关注。如《草药的温情》,有同学对文章题目进行提问,“草药里怎么会有温情呢?”还有同学针对文章内容提问,“中药房与医院相比,有哪些不同?作者更喜欢哪里?”还有的同学关注语言表达和标点符号的运用,“英国中药事件”为什么要加引号?”
我的整个设计过程实现了从课外(中草药知识)走向课内(结合语文知识点运用),再到课外(利用以往经验继续汲取新知识,进行再分享)。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达到“教,其实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见图4)
图(4)提问策略与中药知识相结合
(二)批注策略的运用
结合草药种植活动,我的批注阅读策略课程设计思路是:“结合情境,知行合一。”
结合情境指的是结合校园实践,选择医草文章作为阅读文本进行练习。
知行合一是指学生不仅在实践中获得体验,也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中草药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批注能力。
深化“知行合一”,我强调要“多读,多想,多写。”“多读”是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圈划,写疑问式批注。“多想”指的是想想文章的内容,想想读后的收获,想想文章的写法,写感悟式批注。“多写”指的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想法及时写在文章相对应的地方,做好批注。见图(5)。
图(5)批注策略教学思维导图
在课堂上,有同学根据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做出了感悟式的批注,“原来山药的秧苗上能结出可以食用的山药豆,山药和山药豆属于同一物种。”还有同学对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写了批注,“作者把山药苗和其他植物作对比,把山药苗耐热、耐旱的特点展现出来,表达了作者对山药苗的赞美之情。”(见图6)
.png)
图(6) 结合情境选文章—— 《山药豆》
这种校园实践与阅读策略相结合的教学,符合奥苏伯尔所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山药豆》这篇文章联系联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识,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运用
医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我想到,与学生生活贴近医草知识的运用,当属对药品说明书的阅读理解。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我选择了一篇药品说明书阅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医草植物知识,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增加生活技能,可谓一石三鸟。
.png)
图(7)医药使用说明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我主张:先看问题,再读文章;注意细节,对症下药。我在讲解选择题时,出示了ppt,通过问题聚焦到文本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使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如:题目中A选项,9岁的王智父母不在身边,因为没人照顾感冒了,食欲低下,腹胀腹痛。答题思路是从“注意事项”一栏中找信息,小儿及老年人,应该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所以排除A选项。
三、乐中写,医草植物写作
(一)重观察,写观察日记
班级里有部分学生选择了与医草相关的拓展课,我利用了这个契机,查阅了他们的中草药种植记录表,并将保存的资料在班内展示,将其与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相结合。目的是:一、增加习作素材,学生们一直都认为观察日记无事可写,当我把种植记录表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会意识到原来观察日记很简单,就是他们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
图(8)学生记录的草药生长观测量表
第二,通过草药生长观测量表,学生更加明确观察日记可以使用图文结合,列表格等方式进行展现,对书上的范例理解更加深入,见图(8)。观察日记可以分为“观测时间”,“天气”,“生长情况测量”,“画一画植物的新变化”四个板块。其中,“植物情况测量”这个板块可以从高、宽,叶子数量,植株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记录。这样的范例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思路,也展现了观察的要求。观察日记要全面,有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地深入记录,在观察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借助校园文化进行语文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表达,写种植体会
结合学生种植山药豆的实践活动,根据四年级上册的习作要求(见图9)我布置了写作的任务,习作的内容是有关于山药豆种植的过程、感想。学生们因为有了素材,所以会乐于表达,实现了观察——搜集——整理——表达的写作流程。
图(9) 学生习作
(三)重设计,写名人名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作业本中有一道题目,推荐家乡的一位名人,为他设计一张人物名片。我依据学校传扬的“丹溪精神”,以同学们所熟识的朱丹溪为例,请同学思考如何设计。
经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组内制作”——“组间展示”——“师生评议”的流程,同学们认为,人物名片可以包含人物姓名,头像,人物生平等信息。见图(10)。
.png)
图(10)人物名片设计
综上,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导向,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校园文化中蕴含的巨大资源,并让这些资源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做到 “语”教于乐,乐中教育;学“医”致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燕芬.校园文化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影响.《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