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的意境美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2期   作者:  路胜荣
[导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路胜荣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这首《秋词》以优美的意境深得人们的喜爱。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景象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情景交融。意境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作用。王昌龄在《诗格》中把意境与物境、情境并举,称三境。中唐诗人皎然则更进一步把“境”看作诗歌的基本美学范畴,认为取境的高下直接关系到诗作的成败。紧承其后的刘禹锡在他所作的《董氏武陵集纪》中也有关于意境的重要阐释,“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彰显了他对诗歌意境的审美追求,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刘禹锡的意境美学理论在他的诗歌《秋词》中,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时空的悠远之美
         《秋词》一诗是一首七言绝句,看似简单的四句诗,内涵丰富,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自古”二字起笔气势宏大,把时间拉回到远古时代,追溯悲秋之情的由来,既为自己的赞秋颂秋做铺垫,又使得诗歌的意境无限延展,在时间的纵线上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丰富了读者的想象。
         “悲秋”的情结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中就有描述,屈原又将其推进一步,“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宋玉,被称为“言秋之祖”,使得秋之悲情从此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后来的文人又在此基础上,丰富了悲秋的内涵。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却能让读者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思绪万千,感慨良久。这种“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跨越,得益于刘禹锡的诗歌功力和意境的美学高度。
         “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将秋与春比较,在时间空间上又是一大跨度。将两个季节浓缩于眼前,在秋光中似乎春天就在眼前,甚至比春天还美。这样不假雕琢又出乎意料的构思,着实令人惊艳,“春朝”便把生命不可阻挡的喷薄力量,带给人们以美好憧憬和希望,万物新生的欣欣向荣景象,一切美好的情感都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之美。
          再看“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更是把目光投向宇宙大空间,由眼前景到无限极的高空,不仅突出此时的感受,更使情感得以升华,充分体现刘禹锡诗歌理论的“境生于象外”。在基于以上诗歌的一系列“象”的有机组合、“境”的反复品味中,诗歌给予我们的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呼之欲出。而且当读者从悠远的时空角度来体验时,就会发现许多包含在形象中,却又超出形象之外的深刻意蕴。
二、生命的力量之美
          可以说,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大自然是一个生命,宇宙是一个生命,花草树木,风雪雨霁,都是生命的呈现形式,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万物的生命变化和呈现,都能给人以生命的共鸣和感动,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秋词》中的鹤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寄寓诗人诸多美好的生命律动和生命体验。《诗经小雅》有诗:“鹤鸣于九皋,声在于天”,喻指不在朝中的贤人,他们有着高远的志向。除此之外,白鹤挺拔俊朗的身形,仙风道骨的气质,洁白的羽毛,优雅的步态,被人们赋予长寿的象征,有松鹤延年的美誉;鹤在文学作品中还象征君子,有着高远的志向和高贵的灵魂,有鹤鸣之士的雅称;鹤还象征隐士,不染尘俗傲立凡间,有闲云野鹤之说。文人多是爱鹤之人,咏鹤的诗也层出不穷。“一鹤”在刘禹锡笔下是生命的圣洁高雅,是自我生命的比喻,也是高洁品质高贵精神的象征。“一鹤”看似孤独,实则是自信的,勇敢的,凸显诗人精神的独立和自强的志气,有哲理的意蕴,也有极美的艺术魅力,耐人吟咏。
          而“一鹤排云上”,更是将生命的力量之美诠释到极致。使诗境的美学达到新的高度。随着诗人的豪情,我们仿佛看到,晴朗的高空,一只矫健的白鹤,振翅飞翔,它冲过云层,掠过秋风,高昂向上,使得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目光紧紧追随它,思绪飞向万里,心胸变得宽广豪迈,获得的全然是生命的感动和美的享受。
          可见,刘禹锡善于捕捉并且营造最能调动读者审美思维的“象”,表现姿态万千的生命力,以达到“境生于象外”的艺术效果。如他的另一首诗《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夕阳斜照、野草花开的朱雀桥边,娇小可爱的燕子在空中轻快飞行,在屋檐下呢喃。这扑面而来的生命的活泼和美,使人眼前一亮,乌衣巷今昔鲜明的变化便一目了然。唐汝询云:“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些在空中自由翻飞的小燕子从此驻进人们的心中,生生不息地撩拨着人们的心弦。
          三、精神的崇高之美
         提到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与意境理论,不得不提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永贞革新”,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支持王叔文等改革弊政,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新政触犯了藩镇官僚的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很快失败,顺宗被迫让位,王叔文次年被赐死,参与改革的八位官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在改革失败后,先后被贬为偏远地州的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这“八司马”当中最具才情的莫过于刘禹锡与柳宗元了,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即今湖南常德)司马,《秋词》就是在朗州时创作的一首诗。
         “永贞革新”本身就是一次革新,体现刘禹锡政治上的创新精神。在政治图变的精神背景下,唐代诗人固有的浓厚的创新意识被大大激发起来。在诗歌求变不断创新方面,刘禹锡的表现尤为突出,贡献卓著。毛奇龄在谈到中唐诗人善于创新时,也赞赏说:“盖其时于开(元)、天(宝)全盛之后,贞元诸君皆怯于旧法,而乐天创之,微之、梦得并起而效之。”
         在《秋词》一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真情和奋发向上的力量。诗中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有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有一种的生命活力和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有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写道:“莫道桑榆晚,彩霞尚满天”,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这与诗人刚毅坚强乐观积极的性情密切相关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他晚年写的《始闻秋声》,也可见一斑。不仅体现诗人独具慧心文思精巧的才情 ,而且体现了诗人高昂奋进勇于创新的激情,诗人面对衰老、多病,抒发了老当益壮的情感,也是诗人志向远大为国为民的深情。事实上晚年的刘禹锡也的确以其坚毅不屈风骨凛然的人格气质,赢得了“诗豪”的美誉。
         刘禹锡的《秋词》,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这是一首意气豪迈的秋颂之歌,是一首正气凛然的豪壮之歌,是一首精神之歌。他的傲岸不屈、逆境不衰,令人肃然起敬,而刘禹锡在诗中所表现出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改革创新的极大热情,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从商鞅到刘禹锡,从八司马到戊戌六君子,这种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热情,乐观向上百折不挠的激情,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豪情,构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时至今日,依然璀璨夺目,熠熠生光。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内蕴,折射着崇高而又永恒的美。
         总之,刘禹锡的诗歌意境理论上承皎然,下启司空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创作实践看,刘禹锡不落窠臼推陈出新的立意,跨越时空的广博意境,也是在文学上独树一帜,更为难得的是刘禹锡志存天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带给我们生命的思考和感动,其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雄强风骨和创新精神,更是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