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诚1 邓先泉2
1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2中山市建斌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价值引领,以生活劳动为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本文重点从唤醒学生的生命认知、激发感恩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等四个方面分析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并针对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出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路径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劳动教学基本上被淡化、缺位,直接性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并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中央深改委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有效纳入到各个过程中,实现全面的劳动教育[1]。因此,在新的时代,学校必须要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落实劳动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感动
劳动是人们生存、生活的重要载体,能够唤醒劳动者对生命的认知。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种自杀自残现象仍然存在,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生命的认识,间接性原因是缺乏生命教育与劳动教育。劳动过程既是体验过程,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与乐趣,同时感受生命真实的存在[2]。另外,在一些田园劳动中,学生还能直观发现植物的生长现象和生长规律,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潜意识里提高对生命的敬畏和认知。
(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恩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是从小得到长辈的宠爱,在娇生惯养的条件下成长,导致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而劳动教育在培养感恩意识方面具有可观的效果与作用。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感谢和评价,让学生意识到感恩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并唤醒自己的感恩意识,比如在公益活动中,感受助人为乐的幸福体验。在家庭劳动中,承担部分家庭劳动,体会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感受父母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激发学生对生理的感知
在劳动过程中,可以打破学生固有的一些思维、行为模式,去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究。对劳动者而言,劳动的过程就是细胞活动和身新形势体解放的过程,适当的劳动能有效分泌出多巴胺激素,给劳动者带来活跃、轻松的身体感官,打开思维的束缚,促使劳动者进行发散性思考,提升劳动者的动脑、动手和创新能力[3]。
(四)明确学生对生存的感悟
劳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部分,除了能帮助学生带来乐趣外,还能在劳动中找到兴趣和个性的契合点,明确自身的人生方向。因此在现实生活劳动中,能够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了解到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极主动去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另外,劳动也是一项体力活,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敏捷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长期的劳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各种持久性的特质,促使学生更愿意劳动,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找准未来的人生发展路径。
二、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方向。课程是实施教育的主要环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通过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明确劳动教育在课程教育中的地位,以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从而充分发挥课程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强化劳动教育效果[4]。在学校积极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构建劳动伟大、劳动光荣、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优良校园文化,明确劳动教育人员和实施部门,确保劳动教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二)丰富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与基础文化课相比,劳动教育更注重实践性,并在实践中体现出劳动价值。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教育形式尤为重要,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形式,能够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实践机会和体验。并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有效、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同时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在每个阶段、每学期都有具体的劳动课程,比如一周一次劳动教育课程[5]。另外,也可以开展校园内劳动活动,小学低中年级要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要注重在校园劳动的基础上适当向社会劳动实践拓展,比如组织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图书整理等集体劳动。
(三)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合力
切实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能缺少政府的督导。事实上,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开展检查指导,健全政策,出台指导意见和大纲,落实评比考核。夯实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各项举措,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地(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应着力建设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小学校务必要保证劳动教育的课时,依据学校需求向社会开发和拓展劳动资源,聘请“能工巧匠、当地劳模、行业精英、平凡的劳动者”等有代表性的人物,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此外,学校要密切家校联系,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源生地,是学生人生起步的基石;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家长首先要改变或重塑劳动教育理念,不能让自己成为孩子劳动的“替代人”“替身者”,要在家里营造劳动氛围,引导孩子认同家务劳动是自身的责任。学校要协同家庭共同建立“日打卡”制度,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在班级形成家务劳动“比晒平台”。同时,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培育优良家风,引导孩子孝亲敬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参与家庭事务管理。
社会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学校要加强与社会上有资质机构的合作,支持学校走出校园,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工厂、高新企业、科研院所、新兴工业园区、创业基地、科创园和职业院校实训场室等,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体会劳动创造价值。同时全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环境,增强学生对于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
(四)加强与其他“四育”有机融合
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实施素质教育,“五育”是个整体。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劳动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又要充分展现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实现与其他“四育”的有机融合。在制定教育目标时,需要充分体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目标,并贯穿在劳动活动中、评价中。在其他“四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的实践环节,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对其培育劳动价值观。
(五)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确保教育质量、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应真实、准确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劳动实践情况,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评价机制,科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要满足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需求,并突出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的作用与价值,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依据,包括毕业评价依据,促使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要评价方式综合化。劳动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故劳动教育则应注重学生的劳动过程中,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不能采取“多与少”“对与错”的评价方式,而是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对劳动的理解;二要评价主体多元化。采取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实现对自身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在学校和家庭中建立档案袋,详细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从而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感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恩 ,激发学生对生理的感知,明确学生对生存的感悟,总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应从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充分统筹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合力,与其他“四育”有机融合,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等路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劳动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馨悦.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基于00后学生的美好生活需要[J].青年时代,2019,(17):250-251.
[2]王清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导刊(上半月),2020,(4):21-27.
[3]张磊,倪胜利.身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文化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88-95.
[4]高勇,颜金,彤丽格.全课程劳动育人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12):10-15.
[5]雷虹,朱同丹.以学生为中心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意蕴解读及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134-138.
[6]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