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第二实验小学 010010
现代社会正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已日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据相关统计表明,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已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不良的行为习惯已经威胁到小学生健康的成长。然而,这恰恰是重新认识小学生行为习惯价值的契机. 一些小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为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有的小学生更是不理解行为规范的实际意义,他们对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比较概括性的行为准则不知所云.
小学生由于良好的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小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全面开展小学生规范教育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的文明礼貌及基本伦理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
“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大部分在课堂,我们应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其他学科也要渗透德育教育.
二、组织各种班队活动,落实“行”的要求。
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积极开展有益的班队活动,健全广阔的少先队活动阵地,建立大队宣传栏、卫生岗、图书室、光荣簿、红领巾广播站,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把今天和明天挂起钩来,从我做起,把理论和实践挂起钩来;从小事做起,把平凡和伟大挂起钩来。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
注意培养和激发儿童的“五爱”情感,从而推动学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学校请来英雄介绍典型事迹,动员学生节假日为军烈属做好事。小学生由于良好的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小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
四、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少年儿童有了一定的道德动机和懂得一些道德行为方式以后,有时还不一定能够坚持去做,甚至还会发生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涉及到道德意志的锻炼问题。在树立榜样、推介典型的同时,要制订各项制度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建立了健全的监督网,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五、教育环境的影响
当我们转而分析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环境时,我们就应考虑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那种道德气氛。
1. 家庭环境: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些家长不文明的语言、玩游戏、睡懒觉等不良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可以说,小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大多是源于家长的影响与家庭环境的熏染。
2. 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生应该在充溢着德育价值的学校氛围中成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健全的规则品质与纪律意识。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帮小学生建立一个优秀的班级体,形成良好的学校环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社会环境:面临当今的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渗透,小学生往往会自发地或偶然地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电视里的武打抢劫、游戏里的阴险虚伪以及社会上的弄虚作假等不良习气扑面而来。这些活生生的不良事例比学校教育来的更加直接,更易于接受,致使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快速形成,并且在小学生中蔓延。
总之,父母是孩于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的配合,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和家长配合起来,共同教育好孩子。
家庭、学校、社会要进一步树立健全、完善的行为观念,只有正视当前我国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才能有效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使他们茁壮成长,迎接未来的风雨和挑战,真正成为开拓21世纪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