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生物课堂上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2期   作者: 萧冰娜
[导读]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利用“问题导学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萧冰娜
         中山市东升镇旭日初级中学 广东 中山 528414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利用“问题导学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关键词:生物教学 问题导学法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生物学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那么在此前提下,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去学到知识、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当前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突破口。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时,只要时刻把握住用问题去解决教学问题,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问题导学法”中的“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预习(初识)--讨论(认识)--检测(熟识)”三段式的课堂教学,是“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的一般通用模式,在生物课堂上,也可以采用“预习、思考、讨论、理解、巩固记忆、反馈检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1、设疑导入
         就“问题”而言,问题应该是有思考价值的,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检验假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
         教师备课时,在钻研新课标、教学目标和熟悉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围绕本节课内容设计出恰当的预习问题,问题的难度值要适当,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例如笔者在上《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时,会先备好讲学稿,以“鱼类为什么可以在水中生活呢?”“兔这种陆生动物又具有哪些特点适应陆地环境呢?”“鸟类具有哪些结构特征从而适应空中飞行的生活?”等三问贯穿全章,便于学生探究动物的主要类群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强化动物与环境紧密联系的认识,而讲学稿中的预习小问题都是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文找到相关的知识点解答。
         又例如在
         2、预习思考
         就“导学”而言,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疏导者,学习内容的辅导者;而学生则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每节课开始,笔者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所设计的讲学稿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例如笔者在上《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提出了探究实验之《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方案的设计。在看书思考时允许学生讨论,也可分小组进行。

老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自学这段时间来回指导,且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即进行自主学法指导。
         又例如在上《传染病及其预防》时,刚好在3月份左右,可以利用同学们易患感冒这一情景,让学生来思考传染病的概念、特性及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能够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探索状态,能让学生大胆又准确地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得到知识、能力的建构,既是教师导的技巧所在,也是“问题导学法”的目的所在。
         3、点拨释疑
         问题设置是否合理关乎问题导学法应用的成败。生物教学中不能出现让学生“齐答”或“这是什么”、“好不好”、“是不是”等不需要思考的提问,这种提问根本不是教师的“导”。要更多选择富有启发性的“为什么”“怎样”“能不能”等问法。还可以紧随学生的回答后继续发问,鼓励不同意见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简单提问“什么是生态平衡”,学生能很快地在课本当中找到相应的概念描述来回答,但是却未必真正的理解生态平衡这个概念。教师可以如此设问:
         1、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
         2、假设一个草原是由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如果一个草原是在由多种生物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必须在对生态系统成分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重组,形成生态系统平衡概念,既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又能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4、讨论总结
         在课堂内容完毕后,可以由教师对本堂课的知识梳理总结,也可以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由小组代表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在本堂课收获了什么,或提出新的问题,集体进行课堂回顾,以此达到检查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借此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5、巩固检测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精心准备的练习。教师设计的练习有难易之分,编排从难及易,考虑到班级学生不同的层次,包括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等。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来回进行个别指导点拨,适时地实施师生互动与交流,练习完成时即达到了理解水平。最后讲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把每个题目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使得问题的探究得到升华。
         著名的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要把“问题导学法“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想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教”转移到“导”,把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和发展上,因此习惯于传统教学的老师们要摒弃自己原有的教学思维和模式,要抛弃自己最拿手的“讲”,在“导”上下工夫,从如何“讲”好转移到如何“导”好,真正地接受“导”,运用“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