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伟
浦江县白马镇初级中学 322212
摘要:本文从目前科学课堂教学中凸现的具体问题和科学认知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进行课外实践体验,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从实际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通过实践体验深化领悟课堂所学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对体验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方法进行多元化分析。结合长期的实践结果证明,体验式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外体验;实施策略;实施方法;趣味性
一、课堂教学凸现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给予式教学到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了教育的巨大进步;然而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课堂教学凸现的问题依然较多,科学探究并没有真正溶入他们的生活,具体表现如下:
(1)理论多于实践,观看多于动手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课堂内容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视频、音频资料,教师希望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展示,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内容,而事实上,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手段的日益增多,遇到问题不会先动手试一试,而是先查阅资料,一些基本的科学现象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不能对实际生活中进行理性分析。
(2)抽象的概念不能落实到实践检验
速度的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对于学生而言,这个单位时间到底是多少?在这个时间内是否要求物体持续运动?在实际生活中这个速度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其具体表现为什么作用?等等这一系列的相关内容学生无法亲自体验,因而也就很难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二、 课外体验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1、开展课外体验实践活动的策略:
(1)合理选择课外体验的活动内容
科学内容包罗万象,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初中生来实践验证。如光速、原子核外电子层的排布等知识就无法验证。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体验实践时,要选择合理的实践验证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它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体验”的内容要深浅适当,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二是要达到学生的重、难点突破,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知识;三是“体验”内容所需要的实践情景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情景,要便于学生获得或实践操作。例如溶解性大小与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差异;生活中找惯性知识的应用实例等。
(2)重视体验实践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任何科学活动的完成都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性评价机制。评价的理念应该着重于活动的实施过程,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结果。学生通过课外体验转化为知识的内化,表现到体验结果上就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达到知识的理论联系实际。再通过相互的交流分析,对体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相互取长补短。
除了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以体验式过程所需的器材作为奖励不失一种良好的奖励方式,如我常购置的一些小玩具,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更好的投入到体验过程中,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养成科学的学习观。
2、 课外体验实践活动的方法
(1)观察式体验:观察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事物的基本途径之一,体验要求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去认识了解自然事物的外在表现及内部特征,从而归纳出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例如学生可以在校园或植物园观察花的结构:某一植株的花的形态、大小、花瓣颜色分别是怎样?花的解剖结构中花萼、花冠、雄蕊(花丝、花药)、雌蕊(柱头、花柱)的位置分别在那里?各有什么表象和特征?不同植株的花有什么差异又有什么共性?那些植物是单性花?那些植物是两性花?等等。通过这种实际体验,使学生从中获得生动、鲜明的形象,奠定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
(2)课外实验体验:与课堂实验相比较,课外实验完全由体验者自行设计,我们知道在课堂上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都是利用光屏来接受实象,从而获得相关的成像知识。但如果不用光屏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实象,而这个知识点非常难,课本也没有安排实验验证,所以只能通过学生课外验证了。最简单的方法是学生拿一个凸透镜对着正在播放的电视,通过调节凸透镜到电视的位置大小,就可以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电视倒立、缩小的实象,通过改变物距的大小,还会发现像的大小也会跟着改变。进一步寻找该现象的解释是将视网膜当成光屏成像。这种实验本身就要求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还检验了知识的正确性,纠正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偏差乃至错误。通过这种体验方式学生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运用已有知识、全面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
(3)讨论交流体验:讨论交流是学生通过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的优势互补。主要表现为表叙、倾听、质疑、补充等措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当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肤浅的也有深刻的。通过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来强化自己对知识的认识,使自己从对表面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到内涵的理解。二是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整理与思辨,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作出符合逻辑的推理与判断,有一定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策略实施后的成效与反思:
在科学的课外体验活动中,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通过调查,调查项目及结果如下所示:
调查项目 喜欢 通过记忆掌握知识 会留意身边的现象 交流合作有信心 能完成科学实践 感到成功 测验合格率
一年前: 58.2% 89% 18% 23.2% 25% 34% 65%
现在: 94.5 50% 57% 56.7% 55% 70% 88%
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学生通过课外体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他们对自然现象保持了较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对于环境的观察能力不断的提高,独立设计实验,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对于未来学习和工作的信心也在加强,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
科学课外体验活动,让学生从体验中明白科学知识原理,确实解决了我们在科学课堂内缺少时间,匆匆探究,给出答案让学生被动实验的这一现象。使学生可以通过科学体验的实践形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很好的相联系,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旭《复习课的功能与目标》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3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