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角度下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编绘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刘玺
[导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征

         刘玺
         延安市宝塔区第四中学
         摘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便于学生理解和阅读,对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插图既是对课文内容有效补充与反映,又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利用图画开展教学。为提高小学语文课本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需要对课本中插图的编绘特点与方式进行探讨,以提高插图编绘的效果和对课本内容的有效补充作用。为此,本文针从小学课本插图的运用与编绘实践展开了相关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文化传承;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想要保护和传承下去,必须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让学生从小接触传统文化内容,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和奠基时期,也是一个人的道德和审美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重视对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熏陶和养成。小学语文课本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理念,在课本中通过插图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使小学生们不仅能够直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获得良好的美术启发和教育。而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下,小学语文课本插图该如何编绘,是一个值得深入考虑的问题。
一、需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
         当前,学校教育要从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教育和培养学生,小学语文课既是对学生基础知识、语文技能的培养,又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审美素养的教育,学生通过欣赏和观察课本插图,进入语文学习的情景,产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体验,增进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产生全新的审美体验与认知。
         小学语文课本是对儿童进行语文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不仅包括相应的拼音、字词等基础知识,还具有宣传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功能。小学语文课本插图作为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课本《口耳目》一文中,所选择的插图有身着传统服饰的儿童。一年级学生在进行认字练习时,往往会注意到这样的插图,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又是对语文课本知识的阐发与补充。无论在哪个年级课本的古诗词课文中,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中国国画插图作为主要着眼点,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美术技法,几笔勾勒便栩栩如生,清淡典雅,自有一番古风古韵,小学生通过观看国画插图,不仅能够领略到我国古代美术技法的风格与韵味,还能受到美的熏陶,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能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可谓具有多重作用。小学语文课本的插图,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发展趋势与学习情况,选取适合小学生各年龄阶段,与语文课本内容配套的相关插图进行搭配,并结合学校授课与开展社会活动的需要,同时还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将那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元素融入插图创作中,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由此可以看出,课本插图需要充分照顾到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要,又要紧密结合当下学校和社会活动的特点,具备良好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二、注意插图的构图与色彩
         小学不同年级的语文课本,其中插图的色彩搭配和线条构成是不同的,这与各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密切相关。一年级小学生的语文课本,插图色彩非常丰富,色彩饱和度较强,色彩搭配丰富多彩;而二年级之后,插图的色彩便趋向基础色,插图的线条勾勒特色比较突出,没有像一年级那样特征鲜明、夸张的卡通图片,大部分是直观、纯色的插图。整体而言,插图需要遵循的原则为,既要重视色彩的丰富多变,也要注重构图与色彩的协调性。


         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既是小学生的语文辅助学习材料,又是赏心悦目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插图,小学生既可以增强直观体验,与课本的基础知识和文字进行验证学习,还能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中,插图往往采用水彩画,色彩鲜明,饱和度强,构图简单明确,形式鲜明生动,往往采取卡通的造型,显得突出而夸张,事物特征非常明显,方便小学生观察和学习。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本有一篇课文《小小的船》,该文中的插图将月亮作为主体形象突出,虽然线条感比较薄弱,但是月亮的特征非常鲜明,且具有拟人化气息,小学生看到后能够迅速感知和捕捉其特色和规律,有助于他们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三、兼顾文本阅读与读图
         小学课本的插图往往都与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相配合,插图的描绘与安置,都要便于学生结合图画和文字,以及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理解。所以,在进行插图编绘和放置时,都需要经过精心考虑与安排。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插图,一般分为三种,人物、动物或景物情景,插图的内容,一般与课文的主人公形象和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引导学生读懂了插图,一般也就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也就是说,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够想象到图画的场景,而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能够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达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意的主要目标。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和文学作品,一般都配有一至两张插图,插图的图画往往与课文或文学作品配套,集中表现了课文的内容和含义,很容易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文本解读与引导学生读图相配合,让学生在读图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文中所描绘的抽象的事物。例如,在学习《安寨腰鼓》课文时,学生们对课文中有关鼓的描述认识不是很清晰,对鼓的形象感觉比较模糊,而课文的配图,是一个人在击打腰鼓的画面。学生通过观察腰鼓的形状以及人的肢体动作,能够对腰鼓产生清晰的认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描述的理解,当看到插图中那人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饱满的情绪和兴高采烈地表情,以及在人的舞姿中跳跃的腰鼓,顿时会感到腰鼓演奏的热闹喧天和欢快热烈的气氛。
         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在日常的学习中,既不能只让学生只简单地读课文,也不能让学生将图与课文割裂开来单独看,而应该是将两者相结合进行阅读与读图。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插图无论在安排位置、色彩搭配还是其他方面,都要与语文课本内容保持一致,才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例如,在讲授课文 《姥姥的剪纸》 时,如果仅仅阅读课文,学生们在字里行间只能平淡地感受到对姥姥剪纸艺术的描述,不能直观地感受到剪纸的魅力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即表达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剪纸的欣赏与珍惜。而如果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的配图,经过一定的视觉震撼,会由衷地感到姥姥剪出的图形是那么的精美逼真,姥姥的剪纸手艺精彩绝伦,能够进一步领略到课文的深刻思想内涵,我国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能够传承至今非常不容易。通过对插图和文章相结合,小学生们能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一般情况下,语文课本中课文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转化为画面,而图画的插入和丰富,既是对课文文字内容的直观描述与反映,又蕴含着一定的文中之意,将两者紧密结合,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形式多种多样、色彩搭配合理,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直观反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是对传统文化的描摹与传承,能够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给予学生深刻的感悟与美的启迪。教师需要使用好和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使用插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小辉.课本插图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课外语文,2019(19):178.
[2]张衍红.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的有效利用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08):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