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
陕西省神木市店塔第一小学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训练学生思维”的问。
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一味听教师讲,“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起旁敲侧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要让位,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创设民主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我们教师要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我们教师还应该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
其次,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创设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之前,可为学生讲述猴王利用此规律为贪心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是猴王聪明还是小猴聪明?课前为学生讲这个故事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猴王为什么会这样分呢,它利用了什么规律了!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创设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自身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需求,从而敢于提问。
三、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会问”问题。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开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会问:“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学生能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教师对提出的好问题要适当给予表扬并加以分析,逐步引导学生会提问题。
针对学生不会问的现象,教师要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提得好?如:在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的例3和例4时,学生理解了试商要先求出除数的近似数,用近似数(即相近的整十数)试商比较快。针对这个方法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除数是25或26呢?没有相近的整十数,怎么试商比较快?只要提出好的问题我就给予肯定,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会提问题。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致使产生问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应针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策略,诱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或者在已有结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独立概括,提出概括性问题;或者通过观察、类比、想象等,提出猜想型问题;或者对基本问题多角度、多方面的发散思考,提出引申型问题;或者针对概念、性质等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矛盾,提出批驳型问题;或者对一些不对称、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的因素,提出完善型问题等。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