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飞
(贵州省铜仁市第八中学 554300)
一 教学设计
(一) 知识点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二倍角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以及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真题再现: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已知.
(1)求;(2)若为锐角三角形,且,求面积的取值范围.
(二) 学习背景
1.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是以三角函数的定义、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三角恒等变换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它是基本初等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解三角形”是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作为“一题一课”的复习,理当加强三角函数与解三角的综合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上来开展“一题一课”的教学,综合性更强,这就需要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扎实,会灵活应变,形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说,多题一解的思想。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能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有自己独有的解题方式。
3.核心问题
(1)求角的方法
(2)求三角形面积范围的方法
(三) 课时目标
1.知识技能: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求值、平方和关系、商数关系、二倍角、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两角和的正弦公式、正切函数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核心素养:本题主要考查了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学抽象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还考查了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
(1).长见识要求:在审题过程中,充分挖掘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通过已知条件联想到已学知识,常见题型,隐含条件等相关信息。找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所在,把握好逻辑间的先后顺序,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2).悟道理要求:数学的各知识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应要善于思考,思考得越多,运算量越少。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思考得越远,解决问题的效率就越高,速度越快。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所涉及到的知识,并挖掘隐含条件,如何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学难点: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多种解法,多种变法,在多种解法中选择一条高效、便捷的途径,在多种变法中,体会目标达成与问题产生之间的关联。
(五)设计思路
以高考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题的条件与所求结论之间的联系,分析有哪些方法,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对不同的方法给予评价,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一题多变,如何变让题变得简单,如何变让题变得更难。
二 教学过程
(一)一题多解
1.第(1)问之问题分析、解法分析与教学研讨
(1)第(1)问之问题分析:
求什么:求角;
有什么:已知三角形,边角关系式;
是什么: 属于三角恒等变换及解三角形问题;
(2)第(1)问之解法分析:
①第(1)问解法1(正弦定理+诱导公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思路分析:因为已知角与边的关系,要求角,则需将转化到上,所以要用到及诱导公式从而解出角.
,,
又,变形得,
又,或(舍),
由,可得;
②第(1)问解法2(正弦定理+诱导公式+半角公式)
思路分析:因为已知角与边的关系,要求角,则需将转化到上,所以要用到及诱导公式。同时因为有边有角,所以需要将边化角或是把角化边,则用正弦定理,得到角与角的关系,再用二倍用关系,从而解出角.
,,
又,变形得,
又,,,即,
又,,,,
由,可得;
③第(1)问解法3(正弦定理的变形+诱导公式+倍角公式)
思路分析同上;
又,变形得,,
又,,,即,
又,,即,,
,由,可得;
(3)第(1)问之教学研讨:
本题中求角的方式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围绕正弦定理、三角和为、诱导公式将角进行转化、倍角或是半角公式、三角函数求角等问题来解决。在此过程中,正弦定理先用后用都是可以的,只是先用的话会让式子变得简单些,但最解决此题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将角进行转化,毕竟求角问题。
对正弦定理可变形为或变形为进行应用,用前者更为方便,不用讨论.解法2中直接用半角公式可以得出,解法3中对式进行两边平方,还需要解一元二次方程,同时还需要讨论方程的两个解进行合理性并进行取舍.所以解法1是比较好的一种解法.
2.第(2)问之问题分析、解法分析与教学研讨
(1)第(2)问之问题分析:
求什么:求面积的取值范围;
有什么:三角形的类型,边长,第(1)中角的大小;
是什么: 属于三角形面积,三角函数,不等式等问题
(2)第(2)问之解法分析:
①第(2)问解法1(面积公式+正弦定理+函数值域)
思路分析:利用第(1)问结论,先用边将面积表示出来,再由正弦定理求的范围,将两个角转化成一个角问题,最后求面积的取值范围.
由题设及(1)知的面积.
由正弦定理可得:.
由于为锐角三角形,故,.由(1)知,所以,故,从而.
因此,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②第(2)问解法2(面积公式+余弦定理)
思路分析:利用第(1)问结论及余弦定理,可用将表示出来,再利用锐用三角形中,角的余弦值大于零得出不等关系,从而得出的范围,再用面积公式即可.
若为锐角三角形,且,
由余弦定理可得,
由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可得且,解得,
可得面积,.
③第(2)问解法3(面积公式+三角形解的个数)
思路分析:利用第(1)问结论及三角形解的个数问题进行解决.有角和边为定值,则三角形只能是另外两角及两边进行变化,由锐用三角形条件找到临界点即可解决问题.
如图所示,有和为定值,的
形状则由边的长短来确定,又为锐角三
角形,所以临界状态是以角或是以角为
直角时,即与或是重合时.
若以角为直角时,与重合,此时.
若以角为直角时,与重合,此时.
故,可得面积.
④第(2)问解法4(面积公式+坐标法+平面向量)
思路分析:因为已知第(1)问结论及和,在三角恒等变换及解三角形中都有利用向量来解决问题的例子,显然向量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可考虑用向量来解决本问题,而向量又与坐标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可进行建系解决.
如图所示进行建立坐标系,设点坐标为,
,,,
,,又因为为锐角三角形,
又由,即,,故面积.
(3)第(2)问之教学研讨:
在四种解法中都用到了面积公式,求面积的公式常见的有①,②,③海伦公式.由于题设中已知了一边和一角,故前三种解法均采用最常见的公式进行求解;在解法4中,由于底边已经确定,面积的变化则只由高引起,故使用进行求解.
因为为锐角三角形,如何利用好锐角来解决问题?
解法1:直接利用角的范围来解,采用的比较常规的手段,由于要求边的范围,转化为求角的范围,利用角的限制条件求解,用到的知识点较多,如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商数关系,函数的单调性,三角形内角和为等知识.过程中进行了角的转化,三角恒等变换,角范围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想到,也是容易出错的.
解法2:利用余弦定理与余弦函数,为锐用,所以,即可得出三边平方的关系,由于已知,故只需将用表示出来,从而得到关于的不等式,即可求出.此方法主要是从三边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结合学生熟悉的勾股定理,从而得出解题方法.
解法3:利用锐角与钝角的区分点即直角,找到使三角形成为直角三角形时的条件,并数形结合,求出临界值,从而得出范围.此方法是在变化中寻求形与量的关系,从几何的角度进行刻画.结合三角形中解的个数问题进行研究.使用此方法时,不好对解答过程进行描述,很难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
解法4:从向量的角度对角进行了刻画,利用数量积的正负对向量夹角进行判断,将数量与几何相结合,浑然一体,将数与形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方法比较难以想到,同时对建系与向量的要求较高.
总的来说,解法1是学生多数学生会选择的路,但基本都没有做到最后的答案;解法2、3是少部分同学会选择的,却做得较好;解法4是几乎没有学生能想到并能解决的.
(二)一题多变
1.第(1)问之题源分析、问题启示、同类例举
(1)第(1)问之问题分析:
本问题考查知识点在人教版课本必修5中有所体现,解法1中正弦定理的变形在课本P4、P9页出现,解法2中的变形在课本P10页B组习题第1题,,有体现.
(2)第(1)问之问题启示:
解题时的变形式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原本的内容,正好说明了高考试题来源于课本.主要考查对课本上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常见公式的变形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以课本为主,加强对课后习题的研究与提升.
(3)第(1)问之同类例举:
真题再现——(2017?新课标Ⅱ)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已知.(1)求;
真题再现——(2004?浙江)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且.(1)求的值;
2.第(2)问之题源分析、问题启示、同类例举
(1)第(2)问之问题分析:
本问题考查知识点在人教版课本必修5中有所体现,解法1中正弦定理的再应用及三角之间的转化和面积公式的应用在课本P17页例7第(2)问出现类似的问题及解法。解法2中利用余弦定理及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在课本P6页中的思考问题“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和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有涉及。解法3则利用了课本P9页中的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来解,讨论了的大小关系。若,此三角形有两个解;若,此三角形有一个解;,此三角形无解;。解法4在必修4课本P125页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必修5中课本P5页推导余弦定理时,利用建系与平面向量来解决问题.
(2)第(2)问之问题启示:
上述所用到的方法均能在课本上找到相应的根源,只要对课本的思考、例题、课后习题、探究等问题加以推敲、变式,对知识产生的过程加以关注,多在课本的知识上进行升华,在考试就应该能有所帮助.
(3)第(2)问之同类例举:
真题再现——(2013?江西)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已知.(2)若,求的取值范围.
真题再现——(2013?新课标Ⅱ)在内角、、的对边分别为,,,已知.(Ⅱ)若,求面积的最大值.
真题再现——(2008?四川)在中,内角,,对边的边长分别是,,,已知.(Ⅱ)若,求面积的最大值.
以上的变形同样可以使用前三种解法进行解决。
(三)一题多说
总的来说,2019年全国数学理科III卷第18题作为高考中的第2个大题,难度是有的.第一问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多,转弯较大,在逻辑推理中对大前提的要求较高;第二问也涉及到了较难的三角恒等变换以及角范围的确定.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三角函数中正切函数的单调性、诱导公式、两角和的正弦公式、二倍角(半角)公式、三角形形状的判定、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三角函数求值、三角形解的个数、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夹角、向量的数量积、勾股定理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极限问题、函数与方程等.同时还对数学中的核心素养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等进行了重点考查,以逻辑推理能力为首要任务.
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课本,可见命题人注重知识的产生背景与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创造性、发现性、发展性的特点,通过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与总结,从而呈现数学的思想性.
相对于学生而言,本题得高分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该题整体覆盖的知识广,逻辑性强,陷阱较多,学生考虑不周全.同时入口宽,知识点使用的顺序可以不同,解题方法多,要从众多入口和方法选择一条有效的路径并不容易.
(四)一题一诗
正弦余弦是一家,倍角半角都能通。
常规特殊一起来,坐标向量相结合。
变与不变临界点,等与不等建关联。
一个两个谁来断,锐角钝角说了算。
三 学习体验
学生1 通过对“一题一课”的学习,让我对基础知识加深了记忆与掌握,同时更加熟练地运用本章节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学生2 通过对“一题一课”的学习,让我明白对条件分析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隐含条件的挖掘,能从中找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握住解题的入口;
学生3 通过对“一题一课”的学习,让我了解到高考题也是由一些基础知识结合的产物,只要我们能抓好基础,就应该可以胜任高考;
学生4 通过对“一题一课”的学习,掌握了解决该类题型的基本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对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用哪种方法更方便;
学生5 通过对“一题一课”的学习,让我们与高考题离得更近,在我们平时的解题中,可以自己尝试着对题目进行变化,实现一题多变,从题海中走出来;
学生6 通过对“一题一课”的学习,体会了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式与不等式、特殊与一般等方法与思想。
四 教学体验
1 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反思
本节“一题一课”是对本章节知识的再次应用,学生能对基本的公式等进行识别与简单的记忆,但对公式运用不够熟悉,还需加强对公式的进一步理解与运用。同时对基本题型与基本方法没有掌握到位,对于一道题不能及时判断所考查的知识点及所涉及解题的方法。
2 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学生对公式只有其“形”,而无其“神”,只学到了对公式等知识的直接应用,对公式的变形应用及公式该用于何处却不知晓。例如:在本题的第(2)问求面积的取值范围时,很多学生只知道要用面积公式,而不会对公式进行相应的变形。同时求面积的公式有多个,如何利用其他公式去求面积学生不能快速联想到。
3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没有进行很好地回顾,使得解题时学生不能及时地联想到所需要的知识,从而师生之间的配合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其次,没能很好地利用好现代设备,导致教学内容不能较好地展现给学生,也使得进度有点紧凑。再次,各种方法之间没有找到较好的方式进行过度,没能把各种方法融合成一个整体。
4 对再次教学的反思
若在对本节内容进行第二次上课时,可以前面基础知识的回顾时,将正弦定理的变形进行复习,从而为第(2)问的用函数思想来求时做好准备。在复习面积公式时可以将三个面积公式列出,每个面积公式对应了相应的方法,即(已知边和边上的高)对应了数形结合法,(已知两边,及夹角)对应了利用余弦定理解决,(已知一边及三角)对应了借助函数思想来解决。这样就可以使各种解法融为一个整体,让本节课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