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珍
安徽省合肥市西递中学
摘 要: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围绕后疫情时代道德与法治学科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结合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力和集合外在的推动力加以分析,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努力实现生命成长。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
引 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开始聚焦生命,在恐慌中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同时疫情的扩散也暴露出生命教育的缺失与缺位,敲响了生命教育的警钟。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要把生命教育放到教育教学的根本上来。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都有可能面临生命困顿,都需要生命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应对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转型期面对挑战的必要之举,也是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的素质要求。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生命教育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学校生命教育不仅体现在学校各项德育活动中,也直接凸显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在新编部编版七年级的教材中贯穿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如上册《生命可以永恒吗》、《敬畏生命》、《增强生命的韧性》、《感受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和下册中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等内容,这些都是老师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支点。
2.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生命教育内容,但从实际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还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教师对生命教育缺少深刻认识。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缺少理解,仅仅达成知识层面目标,无法从根本上落实生命教育的目标。
其次,老师受教材内容等限制,无法实现全面、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现行生命教育落实不够充分。
再次,忽视学生自育。侧重教师教学为主的课堂开展教学活动,容易呈现出枯燥乏味的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实效大打折扣。
二、推进道德与法治学科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疫情期间,生命教育活动精彩纷呈,有网络课堂之生命教育课程,有学校班主任老师开展的生命主题班会,有社会上广大媒体推出的文章、视频等学习资源。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外在的推动力,更需要依靠内在的生命力,需要顺应时代要求,形成生命教育新常态,使之具有持久的活力。
1.建立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中小学和高校要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建构,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部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生命价值提升教育。新编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在不断完善中发展,为学生自主开展生命教育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2.整合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命教育呈现四个维度,即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家庭,生命与社会,教材在呈现的时候未必按照上述维度逐一展开,老师需要立足教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整合。
结合当下疫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小专题活动,如珍惜生命的健康教育,加深生命认知,深化自护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最美逆行者开展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结合疫情期间线上课程学习经历,感悟如何面对挫折,进行正确对待逆境的挫折教育等。学生们通过搜集资料、组织活动、课堂展示等环节实现自我教育。
3.提高教师素养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作为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具备以下“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自身要通过不断学习,领悟生命教育真谛,做到以人为本,切实感受、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使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行。
生命教育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师要将不断积累新素材以新方式呈现,深入浅出,增加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疫时的生命教育内容最为真实鲜活,老师要化危机为契机,深挖信息资源,做到第一时间“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分享抗击疫情的感悟,让学生在当下生活中认识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也可以结合当下部分地区洪灾,感悟身边抗洪的人和事,激发真实情感,体验生命的重要,承担生命的责任。
4.转变教学方式
新编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要求老师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在教学活动中,老师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青少年喜爱的互动,在探究、体验、反思与分享中展开思维和情感过程,涵养品格,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知,从而形成内在的生命力。
为了让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活”起来,需要将“分享与体验式”教学常态化,老师应积极创设生活情景或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在设计《敬畏生命》一课时,以一位川航8633乘客为主角设计课本剧,讲述她的生命故事,通过课件视频和图片资料再现了飞机遇到危险时人们对死亡的恐慌,机组人员临危不乱挽救生命时对生命的敬畏,平安着陆时人们对生命的感恩;在学习《认识自我》时,通过《狮子王》电影片段,与学生展开关于成长和责任的对话;学习《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时,绘制“我的生命树”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理解学会成长是生命的一项必修课。
综合社会实践课程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实践的过程,也是感悟生命的过程。结合学校的社团活动和假日实践活动,在动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走进养老院、孤儿院、消防基地等场所,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5.营造学生生命教育文化氛围
通过合作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间的生命教育共育机制,在全社会形成珍爱生命,优化生命的良好氛围。用好家校共育信息化平台,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总之,疫情带给我们深刻的生命反思,后疫情时代的生命教育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学生们学会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老师们要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德育课程的特点,发挥其独特优势,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力并集合外在的推动力,实现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玉 .中学生命教育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14.(17):56.
[2]郑晓江,张名源.生命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姚黎. 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路径探索—“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