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红鼓课程教学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张明玉
[导读] 红鼓是中国鼓文化当中灿烂的一支。红鼓进校园,

        张明玉
        辽宁省凤城市宝山镇中心小学 118100
        摘要:红鼓是中国鼓文化当中灿烂的一支。红鼓进校园,不仅达成了校园教育内涵的丰富,也实现了其在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新发展。本文就红鼓文化进校园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就文化传承视域下红鼓课程教学的策略予以了总结。红鼓课程教学的探索进程当中,可通过课程开发、系统建设、层级培养等方式来高效地驱动,实现校园助力下的红鼓文化的更深、更远的传承。
        关键词:红鼓;课程教学;教学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达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中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和人文财富。中国的传统文化缘起于民间、辉煌在民间、散落在民间,很多文化深而不漏,口口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鼓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为响亮的一个因子,关于“鼓”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相传“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1]。数千年间,中国鼓文化声声不息、源远流长。鼓的律动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人民勤劳智慧,百折不挠的精神的传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鼓的传承成为了文化接续当中的新形势,璀璨红鼓敲出了新时代的隆隆鼓韵。
        1红鼓文化进校园的重要价值
        鼓是中国文化当中一个响亮的符号,在民间艺术表演、歌舞伴奏、赛船舞狮、劳动竞赛当中,我们都可以听到这韵律天成、铿锵有力的声音,而由此所营造热烈而浓重的气氛有使人们沉浸其中,热闹其中。可以说鼓以超过的音乐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它可登庙堂之上,可入市井巷头,“雅”时可参加祭祀和宫廷宴会,“俗”时可作为游乐的欢鼓。中国鼓的种类很多,红鼓是其中最为亮眼的一个。它体型硕大、声音浑厚、击打有力、震人心魄,为粗腰筒型,通体红色,鼓面由牛皮制成。红色鼓身也常会被绘制上不同的图案,以龙纹居多。演奏时,将红鼓放置在鼓架上,用双槌敲击发出声响。红鼓进校园,一方面使得这一传统的文化样式得到了更好的延续,另一方面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进一步地丰富了校园的传统文化和音乐教育。在这一方面凤城市的宝山镇中心小学成为了这场探索的排头兵,其通过组建校园红鼓队,让鼓乐走进校园,让红鼓找到发展的新生机。宝山镇中小的红鼓队多次参加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各项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随着红鼓风在宝山镇小学的越来越浓,对其课程上的反思也逐步地深入。从课程教学的角度来推动红鼓文化推广,成为了这场文化探索过程当中更为高级的阶段[2]。
        2文化传承视域下红鼓课程教学的策略
        2.1课程开发,系统建设
        长久以来,中国鼓乐都是以口传心授为主,导致红鼓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面临着无教材可用的窘境。纵观小学阶段的音乐教材,虽对鼓乐有所涉及,但多是以通识类课程为主,这就导致红鼓文化在小学的生根发芽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在教材上的缺乏。红鼓课程要开设的好,教材的开发需要用得上、跟得上[3]。因此,应学校应多渠道地整合文化、教育资源实现红鼓标准化教材建设上的突破,进而为其深入的设施提供支点。

值得关注的是,红鼓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当中,与地域文化深深地交融在了一起。可以说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了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涵养了一方的鼓文化。在红鼓传承的教材建设当中,可将这一视野不断地放大,使得兴起于一地的红鼓汲取中国灿烂的鼓乐因子,让课程内涵更为地全面而厚重。教材建设的同时,要同步地进行师资层面的建设,通过培养、引进等多种方式,提升红鼓教学中师资层面的支撑,从而实现软件和硬件共促下教学的科学开展。
        2.2层级接力,精准培养
        红鼓流传在民间,传承在民间。就更为宏大的视角,红鼓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其传播体系有着一定的合理性。红鼓文化能够在长达百年的兴盛与起伏中不断前进,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一传承当中也暴露出来一定的问题,红鼓又因技艺往往拘泥于一人、一技、一地,再加之其经济价值有限,导致红鼓文化的弘扬出现了断层等问题。时代的变化,又要求红鼓文化的传承者们能够以更为现代、更为科学的视角,来完善红鼓文化的传承体系,并实现对红鼓人才的培养。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实现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共建,人才的共育,来全面盘活课程实施的效力。如可实现“好苗子”的接续培养,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为大众树立一个成才的模式和标杆,这将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升红鼓文化影响力,破解当前红鼓文化教育的瓶颈[4]。
        2.3融入生活,创意发展
        红鼓兴起在民间,也应服务在民间。在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实现课程开发和课程实践的科学统一。群众生活是红鼓文化的土壤,应在红鼓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深入到红鼓文化的发祥地,在人民群众之中去提炼优秀的红鼓文化。并能够根据区域优秀红鼓文化的发展脉络,在对历史的追溯中可以理清优秀红鼓文化所给予生活的深刻内涵。红鼓课程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向社区、学校、企业的传播,与各个阶层展开积极的互动,让基层群众了解并热爱红鼓文化。
        3结语
        在文化传承越发受到推崇的今天,居民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作为民俗文化中的瑰宝的红鼓,应乘着这股东风觅得新的发展路径。红鼓进入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的一种传承方式,将使得红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红鼓教学的探索中,需通过课程的科学开发、体系的标准建设、人才的接续培养来实现文化传承和艺术传承的目标。同时,要在这一进程当中,不断地发掘和创造红鼓文化表演的内涵,提高红鼓文化艺术表演的观赏性,以更为贴合而科学的方式进行传承,从而不断扩大红鼓文化的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爱上红鼓。
        参考文献:
        [1]李令斌.自主发展评价在音乐训练中的应用与探索——中国鼓训练案例和评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9,(27):40-40.
        [2]何维颉,郭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邵阳花鼓戏的音乐特征[J].戏剧之家,2018,(4):52-53.
        [3]王静.小学音乐教学中鼓乐器课程教学的研究[J].新智慧,2019,(23):21.
        [4]建丹丹.鼓乐阵阵启华章——简述中国传统乐器"鼓"[J].青春岁月,2020,(17):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