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红艳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第五中学
摘要:在初中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感知诗词的内涵和中心思想,让学生能够和古诗词产生“共情”。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古文语言的敏感程度,还能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创造,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文章基于此点,对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初中 古诗词教学 应用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它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语言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品鉴,要利用古诗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优化课前导入
有效的导入能够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到古诗词营造的场景中,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前导入。
其一,故事导入。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将古诗词中所阐述的故事背景、故事内容或者作者的生平作为故事素材,展开联想,用生动形象、富有生趣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行路难》时,就可以将李白的生平以及写这首诗词的背景进行编纂,向学生讲述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致,为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其二,音乐导入。每一个古诗词都有特定的韵律,这也是中国诗篇的魅力所在,它们和诗歌一样,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导入素材,用音乐诠释古诗,用音乐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水调歌头》时,就可以将这首词编纂成的歌曲展现给学生听,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的律动,感受这首词别具一格的美。
其三,绘画艺术导入。每一首古诗词都可以代表一副优美的画,所以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绘画作品作为开端,引导学生欣赏这些独特的艺术作品,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美感。不管是山顶的一轮明月还是深山中的一座古寺,它所展现出来的意境美唯有古诗可以诠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绘画艺术,让学生感受诗词中这些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以此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和含蓄之美。
二、创设情境,深刻品读
创设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中心,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古诗词的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利用音乐、艺术、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结合角色扮演、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地体验古诗词的内容,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进一步感悟,以此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对这首词的内容戏剧化,利用其中的素材拓展故事情境,将其编纂成一个话本,然后进行表演。在表演的时候,还要安排一名学生扮演朗读者,将苏轼这种年少轻狂的心态给诠释出来。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到辅助作用,可以适当地给他们解答疑难,拓展背景知识等等,让学生自行领悟这首词的含义,以此进行情境扮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表演感受人物的心境,加深自己的体会,进一步领略文章的中心主旨。
三、感悟联想,升华体验
在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后,教师要让学生深层次地体悟古诗词的意境美,让学生能够升华审美体验以及道德体验,这样就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审美情趣以及道德情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联想、想象、移情的手法,让学生体验古诗词中的自然美、人性美以及社会美,在此基础上再做出价值判断,比如个人气节、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等等。古诗词一般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升华学生感悟体验的关键,让学生能够抓住情、景、理,实现对诗人、诗作、诗意的感悟,引发对人生、世界、社会的深层思考,以此实现情感体验的升华。
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反复推敲,升华体验。比如这首诗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诗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一洗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尽显慷慨激昂的气魄,由此就能够感受出刘禹锡不一样的气概与豪迈胸襟,以此就能够让学生感悟出诗人不畏困苦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让学生将这些诗词的精神蕴含在心中,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体验式教学,由表及里,由象入境,让学生深谙教师的教学艺术,以此感悟古诗词的魅力和艺术,让他们受到深厚审美意蕴的需要,受到文学艺术的感染,以此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诗源. 罗杰斯意义学习背景下初中古诗词体验式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2]刘林.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策略[J].文教资料,2009(2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