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琴
渭南市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陕西 (714000)
摘 要 采用“问题渐进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进行自主和合作探讨学习,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 DNA分子结构 科学思维 教学设计 主动探究
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加深了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同时又能够为后续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等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对DNA结构的内容较为熟悉,但是对于DNA分子的结构这样抽象的知识较为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较多的直观材料,以帮助学生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推理分析,结合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构建模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启发学生,跨学科均衡发展并勇于创新,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学习习惯。体现新课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生活相联系”的课程理念。
2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及学业质量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3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设问激疑
播放情境视频(电子资源),视频内容为:一名男子在5岁时,就被人贩子拐走,回想起事发的经过,他还能够清晰的记得那一刻“当时就是记得脸熟,说先带我先回家,然后就跟着走了”。5岁的孩子就这样从自己家乡被人贩子拐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多年来,孩子的父母从未放弃过寻找孩子,一直毫无进展。28年后,直到公安部门开通打拐DNA库以后,公安机关采集了孩子父母的血样,送到血库里进行比对,通过DNA比对后确认,孩子的父母终于找到了孩子。经过民警的不懈努力,通过DNA比对,孩子终于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引导学生,为什么可以通过DNA比对可以找到亲生父母?这和DNA的结构有着怎样的联系呢?DNA分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呢?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其中的面纱吧!
设计意图:积极思考问题,产生探索的欲望;形成定向思维,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由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直观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定向,明确本节课教学的主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感受、思考、质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3.2直观展示 形象生动
首先利用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构成DNA的四种脱氧核苷酸。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的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因此,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设计意图:动态展示DNA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形象生动,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3 师生互动 构建模型
让学生认真观察脱氧核苷酸的组成结构,然后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与其他伙伴一起,构成DNA分子。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让四位“脱氧核苷酸”代表上前,将大家想象的画面变成现实:
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站成两排:头和身体共同组成脱氧核糖,教师将制作好的碱基臂套(如上图)分发给学生,戴到右臂上,代表含氮碱基,与对面伙伴进行碱基配对:双脚分开,相邻的同学把相邻的脚并到了一起,并到一起的两只脚代表磷酸:手脚不动,身体向左转,模拟DNA双链的反向平行。提出问题:仔细观察DNA分子的互动模型,它体现了DNA分子的结构的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构建DNA分子互动模型,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轻松掌握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4自制模型 归纳总结
展示自制的DNA分子结构模型
【模型解析】沃森和克里克利用DNA晶体衍射数据发现,在DNA分子中,两股DNA链中,两股DNA链都沿右手螺旋,螺旋直径2nm,每旋转一周包含10个碱基,每个碱基的旋转的旋转角度为36度,螺距3.4nm。由此得出结论:DNA分子呈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亲自动手将构建好的平面结构沿右手螺旋形成立体结构。引导学生结合DNA结构模型的探究构建过程,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并且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学习各科知识,整合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渗透情感目标。
设计意图: 通过教具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并用模型解说螺旋强化教学行为,增加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深刻DNA结构。
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在此过程中积极进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总结。
稳定性
【归纳总结】DNA分子的特性 多样性
特异性
【联系实际】
因为DNA分子结构的三大特性,从一滴血提取DNA就能够确定被拐儿童身份,找到他的亲生父母,成为破案的有力证据。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好习惯,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实现情感目标
【教学反思】
本节课立足学生对认识“先感性再理性“的认识过程和新课程理念,以及综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维一体的设计思路设计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欣赏视频、教具演示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之后构建理性知识体系。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和谐有趣的教学氛围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层层深入,分析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全部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而获得生动有趣且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