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鑫
瑞安市云周中心小学 325200
【摘 要】课堂小练笔作为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找到适当的练笔触发点,抓住契机,对小练笔进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习得规范的语言文字,抒发真情实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课堂小练笔;有效设计;语言运用
语文的本质是“学语习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课堂小练笔能紧密结合文本,有效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进行精心选择,把握读写结合的契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激发学生练笔的欲望,才能“事半而功倍”。
课堂小练笔设计要符合阅读和习作教学的需求,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进行优化设计,做到与教学目标一致。二,保证小练笔成为激发学生想象力、调动思维、丰富情感的平台。三,小练笔设计要促进学生习得规范的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何在教材中找到小练笔的最佳切入点,发挥小练笔的最大功效,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练在精彩语言处——即景生情
1.句式练笔,立足语言
教材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文字最好的范本。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细细品读的基础上仿写,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冬阳·童年·骆驼队》中作者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了孩子眼中的骆驼,尤其是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我据此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你观察过小动物吗?把它的某一动作写下来吧!在学生练笔前我提出两个小建议:一,要细致观察每个部位的特点;二,观察要有顺序。
学生小练笔:
外婆家有一只金毛叫邦迪,邦迪在吃东西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食物,两只大耳朵耷拉着,嘴巴吧唧吧唧的,脑袋一颠一颠,还不时哼哼两声。
此句式练笔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收,使学生在模仿的前提下进行自己的创造,提升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2.段式练笔,仿效形式
段式练笔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祖父的园子》一课,园子里的动植物们吸引住了学生,孩子气十足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描绘出了孩子心中的世界。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模仿文段,写一写我们在菜园采摘的快乐。
学生小练笔:
菜园真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萝卜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愿意探出脑袋就探出脑袋。油菜愿意开几簇花就开几簇花。我们来到菜园,看到的是一簇簇冒出地面的萝卜,和一株株盛开着紫白色花朵的蚕豆。拔出萝卜,它们像一个个刚出生的娃娃,胖乎乎,愿意长什么样就长什么样。蚕豆花的像一只只蝴蝶,在风中飞舞,就愿意飞到哪去就飞到哪去。我们愿意拔哪株就拔哪株,欢乐的笑声飘荡在菜园的上空。
辞藻虽简,但字里行间洋溢着孩子们的自由和快乐,这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语言文字。这样设计练笔,才会使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3.篇式练笔,聚焦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关注课文匠心独具的谋篇布局。如《索溪峪的“野”》,采用总分结构,先概述索溪峪“野”的特点,再从四个方面展开描写,脉络清晰,衔接紧密。我抓住契机,让学生仿照课文,以此为范本,以“总——分”的结构来写一写《美丽的家乡》,可以从“山美”、“水美”、“人美”三个方面写出家乡的美丽……学生仿照课文,写得得心应手。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这样的练笔设计可以让学生走出文本,实现由仿写到创作的质的突破。
二、练在特殊语段处——情文并茂
1.亲近古文,传承经典
文言文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难点,要想达到学习目标,就得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状态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杨氏之子》一文,杨氏子用风趣、机智的语言回答对方的玩笑话。我让学生们试着仿写,来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生小练笔:
(题目:李氏之女)温州李氏之女十三岁,甚聪慧。
姜凯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女出,为设果。果有李子,姜指以示女曰:“此是君家果。”女应声答曰:“未闻生姜是夫子家菜。”
练笔虽简单,却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了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2.触摸诗歌,独抒性灵
朱光潜认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儿童诗兼具诗歌性和儿童性,是诗的一个分支。儿童诗《我想》就是对美好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儿童丰富的想象力的充分体现。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以“我想……”为开头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学生练笔:
我想把耳朵
安在树梢上。
听小鸟歌唱,
听小虫伴奏,
听啊,听——
听到了一场美妙的大自然音乐会。
我想把鼻子
装在小花上。
闻到花儿的香味,
闻到泥土的芬芳,
闻啊,闻——
闻到了春的气息。
这就是孩子们独特的语言文字,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练笔形式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激发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练在情感共鸣处——情见乎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材中情感味浓厚的课文,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情感共鸣处,引导学生通过仿写来抒发心中的感受。《怀念母亲》中季羡林对生身母亲的感情令人动容,母亲的去世,成了他心中永久的痛与悔。教学时,结合情境,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在你的记忆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有一位学生的练笔让我印象深刻,她的母亲在她上小学三年级时不幸去世了,她写道:
每次回到家中,总会有一种错觉,觉得家里应该还有个人在。我到处找了一遍,才真的意识到,家里只有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我仿佛看到妈妈就坐在床边,正耐心地给我讲题目。我的泪水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
质朴真诚的语言如一颗子弹击中了所有人的心,这样的练笔给了学生一个情感宣泄的窗口,怎能不让人感动?
这样的小练笔,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训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展。
四、练在主题升华处——寄兴寓情
课堂小练笔可以为学生放飞心灵,也是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是对文本核心价值的升华和熏陶。《生命 生命》一课,通过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静听心跳三件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教学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的思想教育,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写出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学生小练笔:
读了杏林子这篇文章,我常常在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呢?墙角那盆不起眼的铜钱草干死了,干枯的叶子掉在盆里,一捏便成了粉末。我把花盆连同干枯的铜钱草一起扔到了院子里。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几天过去了,铜钱草竟然冒出了嫩嫩的叶芽。红褐色的叶柄,嫩绿色的叶片,娇嫩而又生动。叶子死了,根还默默又坚强地活着,一有机会,它便会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此时,我真正理解了杏林子的那句话: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一定要珍爱生命,对生命负责。
从这名学生的练笔中,不难看出,“生命”二字已经深深印在他的心中。课文只是例子,生活才是延伸。很多像《生命 生命》这样的课文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课堂小练笔是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手段,我们应结合文本找到适当的练笔触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练笔的欲望,“情动方可辞发”,有效的练笔设计能帮助学生习得规范的语言文字,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逐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宁《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效性和巧妙性》.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J]
2.秦艳红《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教学与管理.2017-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