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燕
延安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三年级上册人教版和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部分的差异,形成有关部编版教材课后习题部分特点以及价值的正确认知,从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发挥课后习题部分的教学价值,提高教学质量。统编教材在各方面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表达能力以及与为思维能力的角度,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对于正确教学方向的设定以及语文要素的落实等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统编教材;人教版;课后习题;比较
与人教版相比,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选文、结构体例、语文知识与能力设置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课后习题能够清晰地表现出统编教材的特点,对比两者课后题的差异,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掌握统编教材的教学方向与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获得教学效果。比如,人教版中的《我们的民族小学》,课题调整为《大青树下的小学》,更加凸显文章主题的意境;《灰雀》一文,从“名人故事”主题调整为“美好品质”主题。虽然在课文内容上保持一致,但是课后习题部分却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统编教材中的课后习题部分更有利于对语文要素的落实。研究课后习题形式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编辑意图,有利于实际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落实训练载体,注重想象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突出关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这是现在语文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来帮助学生在语文阅读和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共同增长。相较于人教版教材统编教材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人教版教材中所包含的《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课后习题部分,有这样一道题目“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你抄了哪些?”该题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无独有偶,针对小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内容进行统计,发现共出现16次对于学生语言积累提出要求的课后习题,但没有任何一道课后习题涉及到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而统编版教材就在该方面做出了改变。首先是将课题调整为《大青树下的小学》,并在课后习题部分进行一定的调整,将其更改为“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并且统计统编版教材三上的课后习题部分发现在整册的课后习题部分共出现了八次要求学生进行想象的题目,只有两处涉及到知识积累。
在上述基础之上,针对统编教材课后习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课后习题部分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意图十分明显,并非浅尝辄止,而是通过具体的训练载体的形式进行强化。如有的课后习题关于想象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和“读”结合进行,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对句子对应的情景进行想象;有的课后习题则是通过和“说”相结合的方式达到锻炼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领悟具体的情景,实现对人物角色的内心的揣摩;有的“想象”培养,则是与“写”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仿写的方式达到想象力的锻炼效果。
二、整合文本生活,发展说话能力
听话与说话,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有关学生的听与说部分的训练相对较少,这一点在人教版教材中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统编教材是基于新课改的要求而进行的编纂的新式教材,更加强调对于人文性教学特征的体现,这关系到学生交际沟通能力的增长,因此在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部分就有着大量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类型。
比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无论是人教版或者是统编版,都有《秋天的雨》这一课,在课后习题部分都涉及到关于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具体表现为对于学生说话能力训练的侧重点上的差异。
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部分关于学生说话训练的具体内容是“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学生在完成该道题目时,首先需要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这就涉及到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陈述能力的锻炼。但是统编版教材说给出的题目内容是“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和同学交流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这道题目的完成需要学生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对话,允许学生从自身的主观角度阐述对于课文的感想和理解,体现出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尊重和多样化的发展。由此可见,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题设置部分更加考虑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统编材在课后习题部分更加强调实用性特征,致力于通过和生活进行融合的方式开展学生说话能力的锻炼。
比如,《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课后习题部分要求学生能够针对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放置于生活情景中进行运用,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人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内容涉及到学生说话能力训练的题目主要为“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可以发现,该题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训练,但是并没有结合文本内容展开。而相比之下,统编教材的习题内容则调整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更加强调对于文本内容的使用。
三、推进段式训练,渗透写作技巧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进行语文写作的重要训练节点,人教版教材有关学生的写作训练通常放置于单元训练内容中。很少在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而统编版教材则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将习作训练分散到相应的课后习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句式训练,凸显了习作意识,强化了表达训练,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比如,《秋天的雨》这一课中,人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类似“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类比喻句进行抄写,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语文写作知识,但是并没有提出相应的习作要求。而在统编版教材中,则要求学生仿照这些比喻句进行仿写和想象。虽然在知识点上并未进行调整,但是在课后习题练习目的上却发生了重大调整。统编版教材,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协作能力的锻炼,为学生的习作表达提供充分的空间。
再如,《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统编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增加了新内容,即“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要求学生完成第二阶段的习作训练,以有新鲜感的词句为核心进行积累,注重对于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锻炼。
四、借助图表体验,培养语文思维
语言是表象,思维是内核。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发展。这一点也在统编版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统编版教材中有《父亲、树林和鸟》一课,课后习题部分包含这样一道题目:“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该习题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陈述,由于每个学生思维上的差异,因此该道题目的标准答案并不统一。但该道习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学生的答案,更为重的是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进行锻炼,要求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情况下完成对比分析和判断。除了以文字性习题的方式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进行锻炼之外,统编版教材也结合使用各类图表的形式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进行锻炼。
如,《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中,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填写课文中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从而准确定位课文的中心句,即“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明白每一部分内容都是按照“总—分”的方式进行构段的。这也符合新课标所要求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要求。相比之下,人教版教材中就很少涉及到运用图表的形式开展阅读的课后习题部分。尤其是当前的时代背景呈现出读图时代的特征,这也是统编教材顺应时代发展的具体表现。
五、结语
总之,比较人教版与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我们发现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指向学生的想象、说话、表达与思维能力,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读课后习题,借助比较准确把握编辑意图,从中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9 年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3.
[2]王明明.“北师大版”与“人教版”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部分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