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的“热闹”变得有效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上22期   作者:杨太勤
[导读] “热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而时下,“热闹”一词似乎成了衡量一堂课上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大家普遍追求热闹课堂,而对沉静课堂睥睨摇头。
        杨太勤
        临沧市第一中学  (13628830951)
        “热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而时下,“热闹”一词似乎成了衡量一堂课上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大家普遍追求热闹课堂,而对沉静课堂睥睨摇头。在人们的意识中,热闹课堂尽显教师本领,会激发,会调动。争争吵吵,学生大胆踊跃;问问答答,师生配合默契。常态课如此,这叫功力;公开课如此,这叫精彩;获奖的公开课往往也是如此,这叫示范。在这一种观念的驱使下,老师们往往会不遗余力的把课堂演绎成掌声、笑声、欢呼声,声声入耳的热闹课堂;在有些老师的眼中,学生积极发言、举手踊跃、精神饱满、热情高昂,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按照常理,课堂气氛热闹,学生兴趣盎然,作为教师心里是高兴而欣喜的,自以为调动了学生,践行了新课改理念。一般而言,如果授课过程中,在无人听课、评课的情形下,我们教师多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场面是否热闹,作为自己讲课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最忌讳的是沉默不语、启而不发的课堂氛围。
        然而,这样的评价会不会陷入到极端的泥沼当中?当然,热闹的课堂很容易陷于浮华、肤浅。现实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课堂。学生纷纷登台亮相,仿佛赶集一样走遍过场。像这样不扎实、无深度的课堂,仅仅是披了一层“热闹”的外衣,学生们对于学习内容只能是水过地皮湿,至于能力锻练最多也就是蜻蜓点水了。这样的课堂,“表演”成为其最重要的代言人,学生和老师都会尽力在课堂上将自己扮演的角色演好,而走出课堂,学生仿佛从一个虚幻的世界里走出,还得面对很多现实的残酷考验,如作业、考试等等。这样学生从课堂走出来的现状是“热闹是属于课堂的,我什么也没有”,或是“除了热闹,我什么也没有”,或是“热闹是他人的,我什么也没有”,还或是“除了记住了热闹的场景,其余的我什么也记不住了”……所以,新课程下,真正有效的、有价值的课,一定要除去”热闹“虚华的外壳,而要真正倡导热闹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统一,也要做到通过热闹达到知识普及与能力提升的统一和真正做到热闹的过程与实效性的统一,真正将热闹“闹出内容、闹出实质、闹出过程、闹出效果”,这才是打造高而有效课堂所应倡导的。
        不可否认活跃、热闹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是新型课堂所应倡导的,但热闹并非是新型课堂绝对和唯一的因素,我们一定要正确定位“热闹”,真正将课堂的热闹变得有效。那么,如何做才能使课堂的热闹变得有效呢?
一、正确定位课堂教学中的“热闹”
        需要明确的首先就是“热闹”是不是课堂课堂上充满声音?是不是课堂上有掌声、笑声、欢呼声就代表热闹?是不是课堂上走形式的讨论交流就是“热闹”课堂?……众所周知,很明显热闹不应该这样理解和定位。因为课堂不是菜市,也不是超市。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学生用心思考的地方。所以,热闹不等同于喧闹,它必须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充分带哦东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有意义学习形式的一种有声学习场景。所以,我们必须有以下的正确认识。
        1、热闹的课堂气氛只是局部效应,并非整体效应。想必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回想曾经执教的课堂,可以感受到热烈的气氛有些时候只是一部分学生参与营造的,不是全员共同参与的结果。不可否认,有些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劲头十足,加上教师的认可,同学的尊重,致使他们自尊心和上进心相当强,有很强的表现的欲望。在诗文诵读教学中,他们洪亮的声音带动其他学生张口跟读,课堂气氛在他们推波助澜中变得热闹,但好一点的学生学懂了,不意味着其他学生就掌握接受了知识,活跃的课堂只是少部分“活跃分子”学生学习效应的反映。
        2、热闹的课堂气氛只体现学生“众”参与,并非个体学习。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课授课内容多,课时紧,是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间紧张、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多采用集体训练形式,如集体朗读、集体背诵、集体回答等“吃大锅饭”的形式以节省时间。每个学生看似张嘴参与,但有些学生很多时候缺少自己独立思考、理解运用、获取知识的过程,他们只是重复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学生的话语,好似“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并没有将知识记于心,言于口,更谈不上“学而所得”。
        3、热闹中有“南郭先生”存在,并非全员熟练掌握。集体学习有其利,也有其弊,有小部分学困生极有可能混杂其中,正所谓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跟着别人唱“合唱”,轮到“独唱”就露馅。但由于课堂上教师不可能有时间挨个检查,很多学生便感觉有机可乘,在一边偷懒、开小差等。

而整体的热闹的氛围也会误使教师产生错觉,被课堂一片大好形式所蒙蔽,认为学生已学会,不再花费时间对学生逐一排查,了解掌握程度,因此对学生的学期情况不甚了解。
        4、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经过精心安排,很多时候,教师只是赶鸭子上阵。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操作的程序后,学生就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激烈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得出结论,在全班汇报交流。这样形式上“热热闹闹”的课堂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安静独立的阅读、思考;二是表面“热闹”的小组合作讨论实际上掩藏着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行为,例如,有的小组压根儿就只是在聊天,在谈论“时事政治”;有的小组根本就是在吹牛,看起来沸沸扬扬,实则与课堂教学内容“风牛马不相及”;有的小组的个别同学从不发表意见,专心扮演“听众”角色。然而这些低效现象语文老师很少察觉,反而还为自己组织了热闹的现代新型课堂而感到欣慰。
二、扭转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热闹,促成有效热闹
        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曾经说过:“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才是有效的课堂。”这样有效的课堂也就是真正“热闹”的课堂,那么如何扭转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热闹,促成有效热闹?
        1、教师要有良好的激励策略,使课堂教学活动“热闹”得井然有序。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正所谓“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愤”,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有好的策略、好的方法、好的技巧,从而达成激励式和启发式教学。课堂上如果没有师生间的相互激励,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讲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所以语文教师要看到了激励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在运用时也要讲究策略。语文教师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讲究激励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闹而不乱,闹而有序”。首先语文老师要把握促成热闹的时机与火候,不能是把促成热闹当作是在履行义务,也不能把它当成是追求时尚和潮流的做法,更不应该走形式主义。其次,语文老师在激励学生,促成热闹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把握好分寸。很多时候,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使课堂教学不冷场,往往会只顾一位表扬学生而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学生回答的错误问题;或是老师对一些问题没有做全面性的概括总结,没有一个总结性的评价,一带而过,学生仍然似懂非懂。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疫情要清楚的认识到虚假的、错误的只为追求热闹的激励会误导学生的认知并阻碍他的发展。
        2、还课堂以真实的“热闹”,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很多语文老师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自己欣喜地想出了很多引发课堂热闹的招式,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办法迎合这种热闹时,那么大部分的学生就只会纯粹地瞎起哄。曾经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个语文老师教了这个班近三个月了,走进学生,也比较了解这些学生们的性格,还归纳了学生们的性格特征:(1).害羞,不敢举手;(2).内心表现欲望很强,但行动上犹豫;(3).喜欢一群吼,害怕一人讲。对于这样一群学生,这位老师每堂语文课都要在花费半堂课使热闹起来,但一旦热闹就没个度。因此,面对这样的情景,老师首先应该在导入时就努力激发孩子们心中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且在热闹时努力控制课堂秩序。同时老师要采取找好词好句进行初读环节,有时用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并且采用让孩子们猜我心中所想的方式来激发他们自主读文,激发小组讨论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合理利用作业本、方法丛书及课本这些材料对课文的角角落落进行提问。在合作找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直很高,一个孩子猜的错误更是激发了其他孩子想猜中的欲望。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这句话在本堂课学生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现象下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兴趣高涨的学习成就了课堂真实的“热闹”。
        3、在热闹的同时,实现本真、本色、本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各学科的交叉与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打开了语文课堂的眼界,表演、绘画、唱歌、实验等教学方法被语文教师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然而,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却减少了,也就是说,只顾追求热闹的语文课有点变味了,变得不伦不类。如有的语文老师在上戴望舒的《雨巷》时,没有更多的让学生朗读体会,感受诗歌的美感,而是以来就让学生进行背景分析和对当时的“白色恐怖”进行一番大讨论,语文课变成了社会政治剖析课。还有在一堂诗歌赏析的公开课上一位语文教师设计了唱歌、欣赏图片、讲故事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实施大概花了一半的教学时间,这些教学方法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热闹。可在这节热闹的诗歌赏析课结束后,学生却不能背诵、默写这首诗歌,对诗歌的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纵观现在的一味追求热闹的课堂,语文课跟历史课、政治课等的界限摸来越模糊了,这不得不引起当下语文教师的思考,要不要还语文课以本真、本色、本位呢?一位追求气氛、强调参与,硬是把花哨浮华的方法用到了“山穷水尽”。这样一来,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养成又被安置在哪个角落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