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山东省邹平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体验是一个过程,它是从亲历的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从而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的一个过程。体验所具有的个性特征,更是符合智障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是实现缺陷补偿的最佳途径。如何使体验教学法全方位的走进培智语文课堂,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阐述。
[关键词]
体验;体验教学法;体验的个体性;体验的具体性;体验的行为性;体验的情感性
[正文]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体会,从中获得真切感受。体验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抛弃传统的教师单纯讲授的独角戏模式,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进入新世纪的培智语文教学,正在挣脱以情节分析、讲问接受为基本特征的主流教法体系的羁绊,通过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现学生主体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在普通小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那么我们培智语文教学要不要去关注智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情感体验呢?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要特别关注体验。
为什么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特别关注体验?因为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历的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从而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体验的这种过程正好内在地吻合了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外部世界(包括教材)的接受与内化过程。从而智障学生在体验中克服生理以及智力上的缺陷,在体验中把知、情、意、行有机统一,在体验中发挥能动性,凸现其主体的价值。特别是体验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如操作实践性、形象直观性、情感激发性、自主选择性和自由创造性等,更是符合智障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是实现缺陷补偿的最佳途径。
如何在培智语文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今天培智语文教师的追寻。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体验的个体性凸现主体意识。
体验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判断和自主内化。这种体验的自主性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
比如我在教学《师生情》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体验,有的同学强调“透过门上的玻璃”注重体验的直观性,有的同学则强调“争着向屋里看”,注重体验的情感性。他们在问题的回答上各抒己见,叙述着个人的不同体验,哪怕是点滴的差异……这些来自生活实践或间接知识的种种感受,虽然有的认识并不全面,但确实是十分个性化的体验,由此产生的那种敢于挑战教材的自主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二、以体验的具体性激发形象思维。
智障学生由于智力上的缺陷,形象思维较差,抽象思维更差。
体验作为学生主体的感性活动,带有鲜明的具体性特点。这个特点正是智障学生学习中所要补偿和注意的,智障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克服自身缺陷,自主去亲身经历,实现知觉、感觉、表象等由外而内的能动反馈活动。这样的特点,正与培智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相符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智障学生心理结构中语言化了的内容,大都具有形象、具体的特征,而且往往以直观为基础。体验的这种具体性,对智障学生以感觉、知觉、联想、想象为基础的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和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培养意义和实际价值。
比如我在执教《荷花》一课中,为了达到体验的具体性,我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学文环境。于是,我把黑板变成了荷花池,根据课文描述分角色,让学生佩戴上相应的头饰,把学生变成了荷花、荷叶、蜻蜓、小鱼儿,配合课件上优美的荷花盛开的场景,富有人文气息的诗词歌赋,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使荷花美丽的形象印在学生心底,激发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同时内化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以体验的行为性强化语文实践。
体验源于实践,在经历了知、情、意统一之后,又必须回到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强化体验。 体验是一种内化的情感,对于智障学生来讲,由于其智力上和语言上的障碍,他们不能把这种内化的情感准确的表述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将情感上的体验转化为实践行动,从而强化体验,赋予体验新的意义。这样就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更直观地展示培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这也正是培智语文教学要倾心追求体验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我在教学《捏鸡蛋》一课时,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师生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组自己尝试着去捏鸡蛋:一种是把鸡蛋整个捏在手掌心,怎么也捏不碎;另一种是用手一扭,鸡蛋就碎了……这样把体验的行为性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融为一体,让智障学生在直观的实际行动中明白事理。同时发散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做人行事。从而强化体验,实现学习的实际意义。
四、以体验的情感性发展审美能力。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需要获得满足的主体反映。语文是一门极具情感性的学科,学生正是在解读一篇篇充满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画卷和生命历程的作品(课文)中,获得丰富的情意感悟,并同时完成对文字的赏析和操练。由于“体验”侧重于对情感的体认和验证,因而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更需要体验的参与。体验的这种情感性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在亲历中获得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体味,使人不仅成为技术主体和科学主体,而且成为精神主体和审美主体。
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恰逢下雨。我就带领学生观察真实的生活中的雨,让学生留意观察雨的样子,用自己的话描述雨落地时的景象,以及雨中的物、雨中的人……真切体验雨中美景。在学生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遨游在文中,问一问学生:你喜欢雨吗?为什么喜欢?学生们有感而发,发挥想象,在答案中流露真情实感,从中体会雨景之美,生活之美,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之下,又将这种美升华为自身学习、生活、工作的无形的精神动力。
培智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材)、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如何使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的优化状态,是培智语文教学改革探索的共同追求。体验教学法强调的是用学生自身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语文教学与学习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需要,也是培智语文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将使培智语文教学和学习充满个性,更具活力。在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凸现以智障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性理论有助于实现这种状态,应当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刘桂东.“体验式教学法”在智障教学中的运用.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