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方式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开始——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上22期   作者:吴丽平
[导读] 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及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吴丽平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第二小学
        【摘  要】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及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教学知识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师解读教材的深度、分析学情的程度等,诸多的因素决定了不同的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两者的定位出发,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者当以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开始。
        【关键词】  教学方式    读懂  教材  学生
        课改多年,教与学的方式经过多年的探索,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在探究过程中,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仍然任重道远。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本文在传承传统课堂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尝试作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影响教学方式的因素
        说到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不得不说的一个影响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课程标准”。由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理念等,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每一个年龄层次的教师受不同时代的“课程标准”的影响,教学方式都会或多或少的留着时代的烙印。
        “教学大纲”强调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我讲你听,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成为主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将学生摆到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开始盛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在原来“实验稿”的基础上,注重“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关注“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承上发展,需要教者探索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
        这些“进化”的过程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再发展,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使命,力求为学生终身、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重“主导”轻“主体”
        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通常是教师把学生封闭在设计好的圈子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的成份多,“学”的成份少;机械性模仿多,自主性实践少。老师大多奉行经验主义:这个知识学生哪里易错、易混淆都非常清楚。教学中直奔主题,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
        2.重“作业”轻“备课”
   备课往往都就是简单地把教案抄录一遍,基本上是照章上课,重视作业的结果反馈,教师的精力大多是花在作业的反馈结果上:通过作业把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然后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反复强调、讲解、训练,通过反复的技能训练达到教学的目的。
        3.重“技能”轻“思维”
        用碎步式的问题牵着学生走,学生的回答问题大多是填空式的“是”或“不是”,或仅仅是提出一些思维含量很小、活动微不足道的自主活动空间,很少留给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主尝试、大胆质疑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低,学生大多在教师设计的轨道上运行思维。奉行“精讲多练”、“熟能生巧”信条,靠“挤”时间来“磨”题型,学生独立思考空间被压挤,解决问题的意识淡薄。
        三、新理念下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1]在这一理念精神的指导之下,我们就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就需要通过围绕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这里的“教”就包含以下一些因素:创造利于学习的心理因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等。[2]
        既然学生是作为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只有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才能读懂课堂。教材承载着知识,更承载着方法,也承载着能力。无论学习任何知识,学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或知识背景,因此,在转变教学方式上,“备课”就显得尤其重要。
        这里的“备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传统教学方式如前文所述,主要是教师主观性对教材的理解强加设计给学生,主要精力放在学生作业反馈的不断“修理”过程中。转变课堂教学方式,需要对教材做深入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也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深度的解读。
        1.深理解读教材,把握教学内容
        无论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备课都是教学的根基,只有深入了解教材,把握准教学内容,才能有课上的游刃有余,才能在课堂中应对各种各样的课堂生成。
        由于教材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将编者的意图全部体现出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必须透彻地理解、掌握所教知识。

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教学经验、解读功底、不同的价值取舍等这些,都决定着同一个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解读教材时,不妨尝试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1)教学内容是什么?
        (2)教学内容从哪里来(上位知识是什么)?要到哪里去(下位知识是什么)?
        (3)教材中有什么显性文本(显性内容)?还需要补充什么(隐性内容)?
        (4)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5)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6)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怎么组织、呈现教学顺序?
        深入了解教材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前提,研读教材需要做到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教材内容的编排结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单元知识目标、课时知识目标、年级教材、学段教材、小学阶段教材。只有把教材整体结构把握住了,备课时就有意识思考新学知识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为将来的发展作什么样的铺垫,才会自觉地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教学的深度,甚至更好地渗透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具体的教学内容是确定一个课时教学的关键,把握好教材整体的前提下,备课时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对选择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2.深入解读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无论是特级教师还是一线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课堂,构建卓有成效的高效课堂都有一个类似的共识:“从学生的角度着想”、“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对学生的思维分析得越深,教学效果会更好”等等,无不道出了“以学生为本”的爱心与责任心,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的生活经验等。
        教师只有对学生的需求了解的多一些,深刻一些,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求什么样的知识,会出现什么样的课堂生成,教师一定要有一定的预见,这样才能在备课过程中体现出来,才能恰当地“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设计好教学各个环节。
        在分析学情的时候,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1)学习新内容之前,学生有什么样的知识背景或生活经验?
        (2)哪些知识可以通过知识迁移、经验迁移、思想迁移、方法迁移解决?
        (3)知识的重、难点需要什么样的点拨与引导?
        (4)学生可能掌握的知识,有多少人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
        当然,了解学生,我们不能再奉行经验主义:这个知识我教过N遍了,学生哪里易错、哪里易混淆都非常清楚。学生容易出错也许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经历过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需要运用客观的“前测”手段,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思维状态等。通过“前测”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就有助于在解读教材时能客观地分析教材,备课时就会充分的做好准备。
        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处理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学起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扶”与“放”,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地位,体现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
        那么,关于“前测”调查如何设计,设计什么内容,设计什么样的调查目标,是需要作深度的思考的。在这方面,国内有众多的优秀一线教师与专家做了深度的践行,研究理念与成果都处于前沿,值得我们借鉴,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师》2018(03),《以“学力单”为载体,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理解视域下“分数除法”计算教学认知起点的调查分析》,值得我们学习。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作索引与引用。
        3.基于教材与学情,选择教学方式
        深入理解教材与深入了解学生是相辅相成的。备课时注重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思维节点,在“后退中前进”: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退”到学生的思维起点,制造知识认知冲突、制造解决问题的需求,在冲突中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得用旧知识生成新知识,以达到寻求思维的突破与发展。
        这种备课是教材中有学生,注重分析学生的学力,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能想到,在备课中就能把各种预设写进教案中,将各种预设装在心中,换句话说,就是“把桶的水装满”,在教学时就能随时给学生”一杯水”。只有将教材理解清楚,把学生了解清楚,教学中方能体现学生的学。
        基于学生的情况进行备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设计教学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四、构建以学促教的教学方式
        “创设情境—活动尝试—师生探究—巩固反思—作业质疑”本文将其称为新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相对‘开放’一些,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更多。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6-7
[3]360百科【OL】.https://baike.so.com/doc/5645661-5858296.html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