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陶鹏飞
[导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陶鹏飞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潜能,还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  教学方法
         语文是高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作为学生掌握的重要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根据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掌握程度的了解,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添加趣味性的情境教学,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建立感情枢纽。新课改教学注重创新和改革,下面,笔者从操作层面来谈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既重预设又重生成
         上课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结合具体的文本,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内容、教学程序等,作前瞻性的细致的考量和撰写,以期教学的有序、严谨和科学。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灵动而丰富的,在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会产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而有的问题往往是比较有价值和挑战性的生成性知识,能激发兴趣,优化思维品质。此时,教师应视之为教学的关节点,平等的坦城的与学生对话,通过讨论、辩论达成共识;即使问题不能当堂解决,也不要淡化甚至回避,可以把它作为课外作业,“让预设因生成而灵动,让生成因预设而闪光”。例如,一位老师在教《蜀道难》这样布置:思考诗歌第一小节作者是如何展示蜀道之难的?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这样写有何好处?这些问题事先便给学生定了一个框,学生在读时就对语言最直观的感受就不能表达出来。同样是讲授《蜀道难》,另外一位老师在阅读预习时,布置学生在自由读后想一想,在读全诗时眼前都出现了哪些动人的画面?这个问法就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然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赏析诗歌,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二、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一个个“例子”的剖析和赏析,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达成共识的真理性知识――结论,所以学生必须掌握教纲和考纲上明确要求的结论性知识。
         学生读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更是体验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探求学法、绽放思维和张扬个性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今日而言教育,此一点首宜打破,教师所务不在讲解,惟在启发;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启发、引导”才是教师的职责,在启发引导中“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既重主体又重主导
         苏弈姣所说:“语文教师,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中学生语文智能发展的程序设计师和施工员,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病患的处方医生,是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教练员或陪练。

”课堂上,教师要以生为本,真诚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读、写、听、说,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讨论、辩论、争论。但学生毕竟经验不足、知识欠缺、能力有限,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深度不够的现象屡屡发生。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课堂讨论若要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首先学生应对课程有充分的预习,其次在平常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最为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绝不是局外人。圣陶曾说“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给与纠正,有疏漏给与补充,有疑难给与阐明,是说全班学生都有份儿,但是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教师自当抱着客观的态度,就国文教学应有的观点说话。”
         四、既重讲授又重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低起点严要求,倡导“朴素有效”的学习方式。许多在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一些细小的知识点都讲得非常透彻,给人感觉质朴而实在,而对学生的要求比如背诵、默写、做练习甚至是朗读课文都是严格把关,一遍不行第二遍,第二遍不行第三遍,这也是许多教师之所以成功的一大原因。
         在语文课堂上,该讲的地方一定要讲,但要精讲,要讲在重点和难点上,要讲在学生的“愤”“悱”处,让学生醍醐灌顶、获益匪浅。也要营造问题氛围,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讨论和争论,去钻研和探求。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
         五、既重理性又重情感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从语言特色、思想内容、结构方式、表达技巧到情感态度的全方位而有深度的解读。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情感渗透,饱含深情进行教学,让教师情成为学生情与文本情的桥梁,引导学生充满激情的品味语言的精妙、意境的优美、思想的深邃和情感的美好。
六、既重教学内容拓展又重学生思维发散
         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并非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就为教育,无论是课中还是课外,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所以,单就教育本身来讲,教师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应该注重學生的思维发散。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让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能够将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例如,高中语文中的课文《出师表》,高中生对于课文阅读的兴趣仍然很高,教师在讲这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对《三国演义》这本书进行一个整体的回顾,或者是对已经翻拍上映的电视剧进行阐述,让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对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人物进行个人点评,最后再开始学习这篇文章。通过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语文的涉及面不仅仅是课本文章,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我们的语文亦如此,形式永远是次要的,哪怕一节课我们仅是静静地同学生一齐品读经典、揣摩语言、吟诵名句,而学生因此而产生的那一点点的激动与共鸣,都足以证明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获得了成功,而他们阅读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学的魅力才会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益终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