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体验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以《嬉游曲》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2期   作者:姜怡萱
[导读] 音乐本质的特点决定了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音乐体验的过程

         姜怡萱
         宁波市四眼碶小学  315000
         
         【摘  要】音乐本质的特点决定了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音乐体验的过程。在学生缺乏音乐欣赏能力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道具体验的有效手段,联动各类感官使音乐感觉得到最大化地扩张,学生达到最大程度的学习效果。本文以音乐欣赏课《嬉游曲》一课为例,从道具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三方面阐述道具体验的特征以及对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道具体验;欣赏教学
         
         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学习必须通过体验来获得。达尔克罗兹开创了“身体体验音乐”的先河,强调用身体动作的体验来唤醒音乐的感觉;柯达伊教学法认为音乐体验应以歌唱为基础,雷默则提出音乐体验都是通过听赏发生的······不同音乐教育家虽在教学方式、教学步骤上各不相同,但他们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基本一致——音乐教育应强调感性先于理性的体验,坚持以儿童自身的体验贯穿音乐学习的始终。
         道具体验作为体验音乐的途径之一,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对于音乐教学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文试通过小学五年级《嬉游曲》一课,对道具体验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一、道具体验及其特征
         道具体验,是一种借助道具参与、体验音乐的教学方式。它指使用物品时自然产生的能量运动模式,如拍球等,将其结合到音乐活动中,引导、激发学生自觉启动能量的运用,从而获得音乐感知觉,产生音乐体验,形成音乐经验,最终提高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
         以小学五年级的音乐欣赏课《嬉游曲》一课为例,教师借助网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活动,通过对网球不同运动形态的探索,激发学生自主感知不同运动模式所对应的音乐能量,从而提高音乐感知力、表现力。这种借助道具参与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有如下特征:
         (一)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表现
         对于学龄初期(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足够的感知经验和内化水平,单靠静坐聆听的方式去欣赏学习往往是无效的,也不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传统的欣赏教学常常造成被动学习的课堂氛围。那么借助道具进行体验教学,可以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习注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体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内在性”,它的价值来自其自身的、内在的、自给自足的性质,每个人的体验经验都是个性化的,因此道具体验可以将教学中的“被动模仿”转变为“自主表达”,为学生创设了自主体验音乐的时间和空间。
         以《嬉游曲》一课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人数迅速增多,证明了道具体验带给学生良好的主人翁感,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浓郁,一改以往的被动状态,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关注音乐能力的持续发展
         音乐欣赏教学不单单是欣赏一部作品、了解一个故事、熟知一段旋律,而是通过体验活动使音乐能力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持续性过程。以关注学生音乐能力发展为教学目标,促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提升素养才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
         道具体验,正是一种以道具为媒介,通过体验活动不断深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它不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也没有课时的要求,更不是只关注道具的体验结果。
         (三)发挥人体感官的联觉作用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生理学研究表明,当多种感官结合起来时,人的感觉将成倍扩大。那么将道具体验与音乐欣赏教学相结合,就是充分发挥了联觉的作用——联动各类感官使音乐感觉得到最大化地扩张,加深学生对于音乐时间、空间、能量的感受,使学生达到最大程度的学习效果。
         如《嬉游曲》一课,在对网球运动模式的不断探索过程中,联动动觉和听觉,将运动能量的启动转移至音乐能量的感知,加深了学生对于不同音乐主题的感知、理解和表现力。
          二、基于道具体验的素材选择
         在体验式音乐教学中,音乐素材的研读、体验道具的选择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要如何选择才能做到恰到好处,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现以《嬉游曲》一课为例,进行具体探究。
         (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简易的生活道具
         人的随意运动和复杂运动,需要大脑对其运动系统进行支配、调节和控制,这些特点都遵循年龄发展的顺序性。在音乐体验活动中,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往往选择简单、生活化的道具。常见的道具有球类、纱巾、绳子、杯子、呼啦圈等,这些道具不仅容易操作,在感官上往往与高雅的音乐作品形成鲜明反差,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以《嬉游曲》一课为例,选择网球作为体验道具,符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网球的易操作、好控制,可以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各抒己见,真正实现教育理念中的“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发展”。同时,网球与音乐课的强烈反差,也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保持高度稳定的学习注意。
         (二)根据音乐素材的特征,选择合适的体验道具
         体验式的音乐教学,在内容上更关注学习内容是否具有明显的音乐要素特征,以音乐要素为线索重新解读作品,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球类、纱巾、绳子、杯子、呼啦圈,这些不同的道具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能量,分别呼应不同的音乐体验活动,那么根据音乐素材的特征选择合适的体验道具,有利于大幅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以《嬉游曲》一课为例:这是人音版小学五年级的一首欣赏曲,作品选自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嬉游曲》中的第三乐章。“嬉游曲”一词源自意大利文“divertire”,有使人欢乐、消遣的意思,加上3/8拍紧凑的节奏,为原本跳跃灵动的音乐增添了舞曲的浪漫感,犹如一位舞者在舞池中不停地旋转。在常见的体验道具中,网球灵活多变的运动特点刚好呼应《嬉游曲》的音乐特征,因此选择网球作为此课的体验道具。
         (三)根据音乐要素的变化,选择相应的运动模式
         不同的音乐素材具有不同的音乐特征,同一音乐素材里也存在着细微的要素变化,包括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善于发现音乐素材的变化,是研读教材内容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体现。根据音乐素材的变化充分探索体验道具的不同运动模式,并选择相应的运动模式进行体验活动,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合理性。
          以《嬉游曲》一课为例:作品呈示部包含主题A、主题B以及中间的连接部分。主题A是整个乐章的点睛之笔,3/8拍的强弱规律和跳音记号赋予旋律跳跃灵动、充满活力的音乐感觉。根据这一音乐特征选择网球的“拍”来进行体验活动,在所有的强拍、跳音处通过拍球来体现旋律的跳跃、力度。为了提高网球的可控性,教师对“拍”这一动作的细节稍作调整——拍球时,右手握球在左手手心做跳跃状。
         
          连接部分的旋律轻柔,有明显的过渡感,则用揉球的动作来展现轻柔的音乐能量,为下一个主题做好铺垫。揉球时,两手心相对,跟随音乐的速度轻轻揉搓。
         
          主题B的旋律是由上下句结构的一对乐句组成,且两乐句节奏、旋律完全相同,在力度上有先弱再强的变化。相较于主题A,主题B的旋律柔美,更富有歌唱性,所以选择团体合作的传球来展现。但此环节需要循序渐进,先是个体的“呼吸”传球——左手放于左膝盖上,右手握球于胸前画弧线,方向为先右再左;团体合作则是在个体“呼吸”的基础上将网球向右进行传递,让其流动。
         
          三、基于道具体验的欣赏教学设计
         在具体教学中,道具体验又要如何通过教学发挥作用呢?在体验道具确定后,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环节设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感知音乐。现以《嬉游曲》中呈示部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道具体验应以听觉感受为前提
         听,是欣赏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所有体验活动开展的前提,尤其是篇幅短、速度快的音乐作品,重复的聆听是必要的。但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长时间、单一的聆听,这样往往事倍功半,也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片段一】
         1、教师展示网球,请学生探索网球不同的“玩”法。
         2、学生安静聆听、捕捉呈示部的音乐特征、
         3、教师提问是否能跟随音乐“玩”网球?提示不同的网球“玩”法可以体现不同的音乐感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4、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并说出在某旋律选择网球某种“玩”法的原因。
         5、教师整理、归纳学生意见后,邀请全体学生完整感知,强调动作的能量要体现音乐的能量。
         注意:在2-5的过程中,呈示部的音乐循环播放,并由教师适当调整音量的大小。
         在实际教学中,看似网球一遍遍地跟随音乐运动,实则是学生在循环播放的音乐中不断捕捉音乐变化的特征。部分学生在聆听一两遍后就可以探索出主题A、B分别用拍、传球来表达,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完美表现出不同的音乐能量。教学成果表明,在道具体验的教学活动中,设置“安静聆听”的环节是十分必要的,这种以听觉感知为前提的体验活动,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二)道具体验应结合多样教学方式
         除了道具体验,体验音乐的途径还有很多种,如律动、唱歌、聆听、演奏、指挥、创作等,而每一种体验方式在发展音乐能力或技巧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教师作为连接学生通往音乐的桥梁,任务就是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避免造成体验教学的僵化模式,使音乐的表现要素变得特别适于感受与理解。
         【教学片段二】
         1、细节聆听主题A
         (1)学生细听主题A,教师提问哪一种网球“玩”法相对应的旋律最为跳跃?
         (2)引导学生用“bong”进行模唱。
         (3)教师提问什么样的音乐记号可以凸显跳跃的音乐感觉?
         (4)请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记号将曲谱补充完整。
         2、细节聆听主题B
         (1)学生细听主题B,教师提问哪一种网球“玩”法相对应的旋律最为流畅、最富有歌唱性?
         (2)引导学生用“la”进行模唱。
         (4)教师提问旋律中是否存更细致的变化,如力度等?
         (5)学生将音乐要素的变化体现到网球的运动能量中。
         (5)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图形谱进行旋律的记录。
         各主题的细听,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音乐中的细节,将音乐学习不断深化。道具体验、旋律模唱、图形谱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在小步子的体验活动中,将感性的体验转化为理性的分析,聆听习惯从模糊转向精确,音乐注意更细致、敏感。体验的成果不断衍生,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体现了“举一反三”的重要教育理念。
          四、基于道具体验的教学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学科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有利于教师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基于道具体验的教学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要结合多种的内容形式
         传统的评价内容往往只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形式单一局限,不利于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全面的判断。新课改提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等。
         美国教育家格雷针刺在《体验音乐》中提到,“对于那些学习音乐课题后所产生的音乐行为,需要不同形式的评估”。通常选择的课堂观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评估方式,但教师仍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给出足够的时间。因此教学评价要涉及多方面、结合多种形式。
         (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
         不同学生所具备的音乐能力都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他们对于音乐所做出的反应也是独一无二的。音乐能力的差异,会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音乐行为,因此在教学效果评估前,首先要对学生的音乐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再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前后的表现差异评价其能力的提升幅度。
         (三)评价要关注能力的动态发展
         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去衡量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不能要求所有的音乐能力都在一节课中形成,其中未掌握的部分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衍生。
         以《嬉游曲》一课为例,网球的体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短时间掌握并表现,尤其对于从未接触过体验式教学的班级,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很大的难度。那么教师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上,将为掌握的部分以体验小活动的形式穿插在音乐综合课中,学生反复巩固直至全体掌握。也可以选择新的音乐素材、体验道具进行新的体验活动,使体验音乐的能力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道具体验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理念,也符合现代音乐教学研究的趋势。它的运用将学生的音乐注意从无意转向有意、聆听习惯从模糊转向精确、欣赏行为从被动转向主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自觉启动能量的运用,从而获得音乐感知觉,产生音乐体验,形成音乐经验;在科学的教学评价助力下,学生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不断发展,音乐教学的预期目标也得以良好实现,教师自身音乐素养不断提升,音乐教育教学质量走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叶丽慧、单森权著,《“实践了”不等于“体验了”——走出音乐体验教学的误区》,《中国音乐教育》2015年6期
         [2]单森权著,《图形谱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浙江教学研究》2011年6期
         [3]周琦、郭瑾著,《行为目标指引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探究》,《中国音乐教育》2015年9期
         [4]周琦著,《走向“体验”的音乐教学》,宁波出版社,2014(6)
         [5]杨立梅、蔡觉民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
         [6](美)比尔著,杨力译,《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9
         [7](加)洛伊斯·乔克西著,赵亮、刘沛译,《柯达伊教学法Ⅰ》(原文版 第三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0
         [8]肖川著,《2011年新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