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冰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中心小学 528322
学习动机是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课堂里,只有通过各种方法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和兴趣,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学得主动,然后才谈得上通过思维活动去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对学习知识的目的、兴趣等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有否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境,就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同时,现代学校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学习的关键,只有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保证其全面地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大面积丰收的目的。动机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强烈的动机可以使人对教育目标采取积极和进取的态度。教师的任务在于激发、引导、利用动机,达到教学目标。而刺激是激发动机的重要手段,强烈的刺激是内驱力的一种源泉。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思维、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动机,并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动机,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去思考引伸发挥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达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达到“愤悱”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这一课时,我通过创设视频小朋友滑滑梯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出课本三种不同角度的滑梯,让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滑梯会可能给玩过滑梯的学生带来什么样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原因造成感受不同?这时,学生们争相发表自己想法,大大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生动的语言情境,激发创造、想象思维的空间。
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仅能够拍击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感情,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能够给予学生创造性、创新性的思维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开场白,一方面激起求知欲,另一方面巧妙地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方法。
如教《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这课时,我运用讲一个关于问路的故事引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由于指路人错误描述路线让问路人走错路的笑话,激发学生学习描述路线图的兴趣,再出示课本去图书馆的地图,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激发学生的。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数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多题一解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机智,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多变(变条件、变结论、变命题),引申拓广以及转向思维,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实现和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教材中的例题给出的解法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所有例题只限于课本的解法,不作深入研究,不求解法有新的突破,例题教学中不敢于开拓创新,这只能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死套模式,陷入机械学习的泥坑。因此,充分发挥和挖掘课本例题的功能,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讲得精一点、深一点,探求题型的变通,无疑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们看一例: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a+b)×c=a×c+b×c知识后,运用发散的思维可以得出多种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应用,例如:(a-b)×c=a×c-b×c和a×c-b×c=(a-b)×c,(a+b)÷c=a÷c+b÷c和(a-b)÷c=a÷c-b÷c,根据题目的特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也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因材施教,期于思维独创
教师们在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得出解决某一问题的“通法”,这种做法固然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过分强调“通法”让学生对号入座,这样或许会收到“有心栽花花不开”的苦果,导致学生思维呆板。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时,别忘了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子,同时,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所不可缺少的。有人这样说过:“教学中的困难在于:同样份量的食物,蚂蚁看作食山物海,而大象却不够填牙缝。”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讲授,学生则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的成功就在于:同样的食物不给同样的份量。但有一点是学生基本能做到的,那就是设置一些对立面,创造想象的条件,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说过:“思维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维的王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进行创造思维的欢乐,激发起思考和探求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