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上22期   作者:薛佩思
[导读] 在过去的小学科学在教学中,一般情况下使用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深入讲解。
        薛佩思
        温州市龙湾区永中第一小学

        摘要:在过去的小学科学在教学中,一般情况下使用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深入讲解。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科学学习失去兴趣。由于小学生对未知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征,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本文基于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信息技术;科学运用
引言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是指个人要掌握科学概念,对社会、科学等各方面问题拥有科学的态度,在树立科学素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拥有稳定的情绪,拥有科学素养的人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论证,进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课程本身对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影响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应要具有针对性、逻辑性。另外,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也要符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由于小学科学是一个具有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在现阶段,小学科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缺少专业教师的情况,大部分的科学教师往往是由语文教师或其他教师兼任任课。由于科学课程专业性较强,教师掌握知识不全面,同时教师本身并未拥有此专业的知识素养,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导致有效课堂建设只是空谈。科学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科学课本知识内容,而是需要使得学生能够具有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另外,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大多数的时候是需要依靠实验,才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但由于学校实验场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未拥有完善的实验场地。虽然我国的教育正在均衡发展,在农村有些学校将教室改为科学实验室,由于实验设备不完善,实验率较低,从而导致有些科学概念学生并未真正意义上掌握和了解,进而影响科学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学习《热胀冷缩》时,为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热胀冷缩,就需要从性质、概念等方面着手,为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但由于教师专业性不足并且实验器材较少,导致科学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学生只是通过课本对内容进行学习,无法完全掌握热胀冷缩的具体变化。
二、创设情景,角色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是充满乐趣,具有神秘色彩的课堂。在课堂中,小学生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热情去探索、发现各种生活现象。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单一化现象突出,在教师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根据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个人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然而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将会让科学课变得枯燥。创设情境,角色教学则是现在教学的中心线。

情景教学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包含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包含于其中,而且应用于其中;不光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去组织教学,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贴近学生的特点。例如,在《食物到哪里去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分角色教学。把人体的消化器官变化成角色,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相对应的角色,并且要了解每个器官的特点和功能。如口腔是人体消化道的开始,它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促进食物的消化,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依次是食道,其次是胃,小肠,大肠。教师可以把整个的消化系统模拟成一个大工厂,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岗位”站位,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合理选择实验素材
        学生在探究问题与学习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显然是重要的一环。教师为学生准备学习材料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知识的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要素,有针对性选择材料。此外,教师还要结合适当开放以及实用的原则底线,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接地气,让在城市的学生了解生活,贴合实际进行学习。其次,所选的材料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与认知习惯,让学生有兴趣进行探索。比如教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师准备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比如苹果、砖头、石头等,带领学生探索重量、体积与沉浮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材质物体的差异。
四、关注科学课学习技能方法的指导
        在学生进行科学课学习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观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并学习知识的有效方式。不管是学习还是活动以及艺术创作等都是源自观察,都要求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学生只有通过观察事物,才对事物有深入的了解,才可以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观察活动中,并进行思考,进而得到答案。观察兴趣是源自实践环节,并且这种兴趣在特定的情景中将得以进一步发展,其次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同步进行的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帮助小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才能显示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从中领略到自主探索的成就感。同时还要开辟科学教育园地,帮助学生营造出更大的科学实践空间,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侯锐娟.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张伟.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11):229-230.
[3]程世刚.基于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06.
[4]孟华兵,吕良飞.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C].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数字教材·数字化教学——第四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论文案例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2019:756-7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