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赦业
安徽省巢湖市栏杆集镇青岗小学 238066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美的内涵,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美景天地。教师应抓住小学语文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文与理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披文入情。使学生在美的认识中产生愉悦之情的同时,达到理智的满足和心灵的净化。要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为此,笔者想就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潜心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运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可以通过下列途径。
1、挖掘课文表达的意境美。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优美意境的课文比比皆是,或恬淡、或朦胧、或明朗。如《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总理》等都以其回肠荡气的意境打动着我们的心。教学中就是要抓住文中渲染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品味。
2、搜索文中描写人物的个性美。教材中有许多写人叙事的课文,其中人物形象的个性丰富多彩,如《将相和》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廉颇的知错就改;《穷人》中渔夫的勤劳、西蒙的善良、桑娜的贤淑;《小抄写员》中叙利奥的聪明懂事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识别人间的真善美和伪恶丑。
3、利用文中描写事物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如《鹅》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人格化的形态给人以可爱、亲切的感觉,而“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色彩画。这些美的形态和色彩属视觉表象,最易触动儿童的审美情感,牵动儿童储存的审美表象,启动他们的审美联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
4、探究表现手法的艺术美。小学教材内容,多选自名家名篇,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作者都是匠心独具。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好一个“空”字,乍看,深山静得仿佛什么也没有,实质“空”似非空,它巧妙地勾起人们对山林宽旷、幽深、静默的向往和遐想。教学中要很好开掘教材中这方面的艺术美。
二、精心设计 巧妙引导
为达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巧妙加以引导。
1、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感受美。审美教育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可巧妙出示一幅春回大地的画面,紧扣一个“绿”字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让学生自己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美好的春光。又如《春晓》《匆匆》等可以利用录音并配以适当的音乐和画面,通过音乐和画面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真正步入意境。
2、充分利用“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和艺术美。有表情的朗读或诵读,会让学生走进情感艺术的天堂。文学家苏轼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
3、引导学生想象,从而产生美感。审美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优秀诗篇的语言无论多么优美,只能是一些没有联系的符号。联想越活跃、形象、鲜明,美的感受就越丰富、隽永。想象是以表象为基础的,引导学生想象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要能联系他们以前感知过的有关自然景象或相关事物,形成再造想象,从而获得教材所描绘的对象的美感。
4、抓住美育的情感性带领学生“入境”。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把美育叫作“情育”,足见情感对于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等等的亲身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
5、发挥教师自身健康情绪的感染作用。教师通过自己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因素表达出自己的某一特定情感时,能以情入景,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首先要从感受形象出发,深切体会文中表达的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感情,然后,把这种真实的情感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或悲伤或哽咽,学生会随教师的悲而悲,与教师一道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而悲伤。
6、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读写训练引导学生实践。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可让学生模仿狼和小羊的动作、神态、语气分角色进行朗读和表演,从中理解狼和小羊各自的心理活动,从而起到理解课文寓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