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家校共育失衡的原因及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7月20期   作者:于方红 孙蕾
[导读] 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有助于现代社会中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大使命,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中处于重要的特殊地位。
        于方红 孙蕾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 烟台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有助于现代社会中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大使命,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中处于重要的特殊地位。培养中等职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追寻生活的幸福和快乐,需要学校和家庭发挥合力,仅靠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我国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家校共育合作的形式及内容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寻找中职学校家校共育方面的现状,究其原因,为构建符合中职学校特点的家校共育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家校共育
        通过实地调研,中等职业学校家校共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完全适应现阶段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诸多问题也困扰着致力于形成教育合力的教育者和家长们。良性的家校共育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方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参与主体各方对于自身的角色认知是否正确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家校共育的认知不充分、研究能力不足
        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家长、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时会上升到家庭和学校的冲突。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不被家长认可或者是不信任,双方无法保证以一种较为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家校共育中去。班主任忽视了与家庭保持沟通联系的重要性,使得家长很难把握学生的实际状况、思想态势,教育管理没有达成共识,教育合力无法发挥到最佳效果,家校共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除了教师对家校共育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外,一些职业学校有关家校共育的研究探讨也有一定的缺失,其研究结果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长期在一线的领导、教师的经验分享,第二类成果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这依赖于学校从事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德育教研组教师来完成。
        (二)学校的家校共育机制缺乏长远性和规划性
        部分老师和家长存在着不知如何具体操作和实施的问题。学校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如何完成教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上,这对学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标准,肯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班主任的管理能力的同时忽视了家长参与学生管理的重要作用,对家校共育方面未曾深入研究,没有把家校联合共育做成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文化。
        (三)家校共育的手段单一、内容缺乏创新性
        大多数中职学校中的家校共育,只是班主任单方面与家长沟通。其手段大多以家长会、电话、微信等传统手段为主。家校共育是家长与学校同时参与学生管理的双向活动,只有学校、家长和学生互相默契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现阶段中职学校家校联系中学校处于“领导者”的地位,而家长处于“被领导者”的地位,一切以学校的意志为转移,缺少主动性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现在很多家长看起来对学校有求必应,但心底对学校开展的家校共育的活动嗤之以鼻。无创新性的共育内容和共育形式吸引不了家长,这种为了“共育”而不得不“共育”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二、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不高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
        中职学生的问题和家长的无奈往往促成了两种类型的家长:一种类型的家长缺乏信心和能力参与学生教育,“与其不会管倒不如不管”是他们对待学生管理的态度,他们认为教育学生就是学校与老师的责任,所以对学校提出的、各种活动总是回避或者推脱。老师和家长在教育中职学生方面没有达到共识。

在中职学校,老师们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外,更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和价值观的塑造,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有一技之长,能够更好地与人进行沟通、能在社会上立足。而有些家长不顾及学生的智力条件和学习能力,把成绩看做最重要的,甚至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仅为不违法乱纪。另外一种类型的家长则是十分积极地配合老师的工作却因自身水平限制了他们的管理水平。老师们不得不费时费力与其交流沟通,效果甚微,久而久之,老师们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也不再愿意让这类家长过多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低”姿态不利于真实情感的表达
        “天地君亲师”、“尊师重道”等传统思想的限制导致了家长怯于对老师说不。家长经常在与老师沟通中处于“较低的位置”,无意之中把老师的地位过分拔高。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家长,他们在家校共育中更容易出现“低”姿态。在家校共育过程中不发表意见与建议,不对老师存在的问题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家校之间缺乏平等、真实的沟通,又怎么能反映出在共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家校共育更是成为“一纸空谈”。
        (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职生家长在不会完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家长在家校共育中做“选择题”,家长只选择自认为有利于学生和家庭的活动勉为其难的加入到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来。先不说他们的选择是否符合实际,但目的性和功利性却不言而喻。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中职学校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作为另一主要参与者的学生,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会较大地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
        (一)中职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淡泊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中考失利,这些学生平时学校学习成绩较差,父母总是拿“邻居家的孩子”要求他们,然而随着学习成绩没有起色,慢慢父母由期望变成失望,使中职学生孩童时期较少得到父母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与父母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亲子关系情感淡泊。较多学生认为无论他在校表现如何,这都只是他自己的事情,老师有任何问题与自己说即可,没有必要跟家长沟通。他们拒绝教师与父母频繁的接触。
        (二)中职学生与老师的师生关系弱化
        在现阶段学校基础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导致学校老师往往通过成绩来定义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贴上标签双重对待。这导致中职学生在基础教育时受到很多忽视和遗忘,因此中职学生与老师的师生关系慢慢弱化。到中职后,依旧表现出对学校、对老师、对学业的敌对状态,自卑与敏感使得部分学生通过顶撞老师来保护自己,并且这种敌对状态会在老师试图与其家长沟通时急剧表现。
        (三)中职学生对家校共育采取的是消极对抗的态度
        中职学生大多16-18岁,正好处于人生中最严重的叛逆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他们形成自己的交际圈子,而这些圈子并不接受老师和家长。他们不期待被老师和家长关注、不喜欢被约束,甚至有些不服从管教,他们认为家校共育只是老师向家长们告状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对家长共育的错误认识、错误理解,导致中职学生并不热衷,甚至存在排斥、阻碍的思想行为。
        中职学校家校共育的构建较少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这显然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事实上,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今天,深入开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家校共育”问题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正是由于学校、家庭、学生这三方家校共育的参与者都存在着各方角色认知错位、思想意识不统一、沟通不顺畅、衔接不紧密等问题,致使中职学校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家合作过程中存在“层次较低”问题,无法及时对中职学生给予有效的教育和帮助,更不用说形成“教育合力”,产生对中职学生应有的教育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