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多元渠道 上好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7月20期   作者:李聚好
[导读]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
        李聚好
        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小学   266419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的无价瑰宝。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依据课程优势,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更好地落实以上教学目标,上好传统文化课:
一、博览群书,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一个学识丰富的老师在课堂上是游刃有余的,能更好的与学生对话,引发学生的崇拜,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儿童尊重他们的老师,喜欢那些与他们交朋友的老师,欢迎教师进入他们的世界。但是儿童本身又有成长的愿望,有认识成人世界,进入成人世界的愿望,所以,一味蹲下来与儿童平视,儿童未必欢迎。
传统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作为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二、牢记传统文化使命,弘扬民族精神
1、关注课程启蒙性,正确引导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课堂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知识去探究、去合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互相学习。
2、教学要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特点,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得以发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学要求。我执教《学无止境》,借助资料包、微视频等引导孩子学会收纳整理,培养孩子秩序感和劳动意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整理收纳的技能,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勤于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重视文化熏陶,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通过诵读、感悟、品味、讨论、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建构多元渠道,落实有效课堂   
1、拓宽课程学习内容,深入课堂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广阔的,仅仅一首诗、一段文的容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适时引导探究作品背景、作者生平、同类的诗文或其他作者的同类文章,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传统文化的传承水到渠成。我执教《明德》一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名人故事明理导行。邓老师循循善诱,春风化雨,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知,受到熏陶。


2、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得到传承和发展
关注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风俗习惯,开展系列活动,如:结合学生生活照片,配上文字做成美篇发表在班级微信群,或者组织学生搜集与节日有关的风俗、诗篇,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卡片或者手抄报,这样既践行了传统文化进生活的理念,也给孩子们留下了珍贵的成长记录,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让传统文化在新一代身上根深蒂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3、融合学科之间的渗透,提升内涵发展
基于课堂教学方式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关注与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在知识主线、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相关性,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融合渗透,比如语文课程里的诗词歌赋,数学课程里的数学历史故事,美术课上的古建筑、书法、国画,音乐课上的民乐、民舞……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元素,彰显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内涵,同时也成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无声阵地。在教学中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纵横交错,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4、善于利用文化资源,践行传统文化课堂
要善于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等本地文化教育资源;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名胜古迹等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资源;关注各地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人力资源以及各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文化节日等生活资源。
四、精思构建,践行课堂阵地
1、整合教学内容,提升课堂质量
例如教学《谚语》时,把“农谚篇”、“学志篇”进行整合,拓展了“气象谚语”“卫生谚语”等其他方面的谚语,其中重点突出了农谚中“九九歌”和“二十四节气歌”的教学,实现了课堂的大容量、高效率,使学生对谚语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在研读教材时要大胆取舍,课内外结合,筛选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启蒙教育作用的教学内容。
2、建构单元主题,突出单元特色
        一二年级的传统文化教材有“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两个单元,三到六年级的教材除了以上两个单元, 还有“名人长廊”“名胜佳境”两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题都有明确的指向性,比如四年级“经典驿站”这一单元中的“宋词”,所选的五位诗词作者的作品都体现了爱国情怀,以此作为基础,进一步了解“作者生平”,“艺术成就”,“历史评价”等。围绕某一单元特色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由教师内容分析为辅,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走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如教学《谜语》时通过《红楼梦》中的猜谜场景导入新课;第二环节观微课,拓宽学生谜语知识面;第三环节,通过小组猜谜,探讨猜谜技巧;第四环节,竞猜谜语闯关;第五环节,创作谜语大比拼,加深学生对谜语的了解,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3、课外拓展重迁移
利用课堂为学生打开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经典的乐趣,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课后自觉阅读经典,关注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信息,以点带面,让学习延伸到课外,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运用视频、故事、时政、探究等灵活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把握传统文化课程方向、深度研究课标及传统文化与语文、思政课的区别等方面,还需继续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建构多元渠道,上好传统文化课。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深化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加强教师培养,用课程打造学校特色,用特色助推学校高品质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