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6月18期   作者:张海峰
[导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之下,海绵城市理念也在不断发展
        张海峰

        莘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    山东聊城    252400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之下,海绵城市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海绵城市理念背后是优化水资源分配,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对其深入研究可以在城市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筑设计;运用
引言
   雨水内涝灾害近年来屡屡发生在我国一部分城市,还有一些城市出现了缺水问题。随着内涝现象的逐渐严重,在城市中形成了内涝,超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市政工程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其主要目的就是针对水资源情况进行治理,从而起到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通过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优化城市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现状。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情况。
1.海绵城市建设论述
        1.1海绵城市建设的时代环境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我国不断增快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水资源匮乏、洪涝灾害的出现非常多见,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带来一系列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在建设城市排水体系的过程当中需优先将雨水空留出来,优先进行自然力量排水的利用,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及净化的海绵城市。
        1.2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观念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可以如同海绵一样起到一定的吸水作用,其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新兴的一个城市建设名词,其完全打破以往传统的以排水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观念,是依赖于建筑、绿地、道路、城市水系统等基础性设施,在兼顾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下,对现代化城市中的水文条件及规划标准存在的差异性进行的系统性浅析,及对工程项目可操作性更为显著,同时有效的运用滞留、储存、净化、回收利用等多种生态化技术,以促使地下水得到相应的补充、对水循环进行有效的调节的顺利实现,同时,创建新型的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体系,在有强降雨发生的情况下,可实现将雨水保留的效果,不管是草地、树林、或是湖泊,可吸收大量的雨水,将雨水逐渐的消化掉,这样便能够防止雨水聚集在一起有洪水的现象发生。
         在大量雨水被城市海绵体完全吸收后,城市便不会积存大量的积水,此种方法可促使海绵体的雨水吸收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譬如,将聚集的雨水用来作为绿化用水、景观用水等,这样也能够很好的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实际问题。
2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规划方法
2.1总体规划
全面推广海绵城市理念的背景之下,对雨水导排系统方面做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工作。在持续的强降雨天气之下,雨水导排系统可以很好的发挥分流采集雨水的作用,核心设计中,通过对区域内的地理环境、地下水环境、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建筑区域场地的特色进行雨水倒排系统确定。在总体布局和规划过程中,还需要满足城市建设的客观需求,在城市内部优化布局工作方面做好优化和指导,增强建筑设计的操作性。
2.2专题规划
专题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将整体规划的工作做好分类处理,对于不同类别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规划。实际的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城市水系统规划,根据城市水系统应用方面的差别,储水系统、净水系统、节水系统的优化设计工作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点。②城市交通系统规划。

交通系统不仅仅是城市道路规划布局的主体,还需要在绿化带位置选择、机动车道、人行道位置规划方面考虑到排水功能特性,发挥排水引流的作用。③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其中包括了公共绿地、城市湿地、公共雨水花园等,这些绿色空间的导入使得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并且在植被绿化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发挥涵养水土的作用。
2.3加强详细规划
各个专题内部的细节规划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实际设计工作中需要将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设计和整体城市的规划发展工作紧密结合,从而做好细节方面的调整,不断增强整体工作的协调性。尤其是在细节方面的规划,使得整体工作的可操作性增强,进行客观和综合的整体评价,利用多角度和多元化价值评估体系做好使用价值方面估计,从而使得整体工作的有效性提升,减少不合理设计的负面影响。
3“绿色海绵”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3.1行道树绿带
        树池式行道树,即在人行道上采用树穴种树的方式进行绿化,并依据人行道的具体宽度,确定覆盖形式。同时其还通过使用透水材料铺设人行道,便于雨水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进而对其净化、存储,形成“绿色海绵”系统。在人行道上以连接带的形式种植行道树,并用侧石将其划分为不同区域,进而再次建立一个“绿色海绵系统”。由于人行道的本职作用是便于路人行走,因此连接带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一般绿地构建的模型都是池壁垂直和底部平坦的下凹样式。同时,由于行道树的遮蔽,树下光照较少,因此在选择树下植被时要选择适合背光处生长的喜阴植被,如麦冬草等喜阴植物。
3.2分车绿带
        道路中的分车绿带主要作用是处理道路上的雨水。为了实现道路绿化生态美观的建设要求,道路绿化建设多以“绿色海绵”和常见植被作为绿化带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绿化带中“绿色海绵”和绿化植被的建设规模可参考当地降水量,经专业排水机构分析商定后确定。“绿色海绵”的长度与雨水径流流速成正比。为了降低雨水径流流速,可建立“景观坝”用以降低径流速度。在分隔带侧石上留30~40cm宽的雨水汇集口,便于将“绿色海绵”搜集的雨水汇集,注意沟底的坡度,横向坡度可以倾斜而纵向坡度要稍微缓和。“绿色海绵”的构造方式自由,只需注意根据干湿带的地质不同选择相应的绿化植物。
3.3路侧绿带
        人行道与道路红线中间的绿带即路侧绿带,其目的是处理人行道及其附近的雨水。靠近人行道的路侧绿带的设计要求限制很少,只需注意“绿色海绵”系统的绿地地形,应是浅宽面状的下凹绿地。“绿色海绵”的边坡根据情况可设计为倾斜或者垂直形状,底部则是平底或者有一定坡度,同时根据绿化带的规模决定是否建设“景观坝”,绿地景观的形状并无太多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建设。

3.4植物选择
        ①尽可能地选择本土植物作为园林绿化植被,也可以挑选一些合适的、已被驯化的其它地域植被;②选择根系强健,茎叶茂盛、能有效净化污染的植物;③选择生命力强、适应性强的植物;④选择可和谐共生的植被群,以免不同植株间存在竞争关系,影响植被的生长发育,保持绿化景观的持续旺盛。同时由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影响,绿地的含水量并不是一定的,含水量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夏季降水量较大植被发挥调蓄作用,而冬季降水量较少,因此,所选植被要具备抗旱和抗涝2种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需要在铺设渗水砖、改造绿化屋顶、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一定的工作。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加大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改善了生态环境的质量,也为城市发展和建筑物的设计提供了更好的工作依据。在未来的工作中,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设计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晓雨.“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4).
[2]吕杰.“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9(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