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怡红 俞剑龙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浙江绍兴 312369
摘要:应用型院校工程管理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是较强的识图能力和规范意识,从而为施工和造价两大就业方向提供支撑,其中建筑结构作为技术类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具有良好结构素养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授课12轮的基础上对学情做了充分分析,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四个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树立规范意识、实践环节、教辅资源建设、考核评价六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教学改革;工程管理;应用型院校
中图分类号:
从事工程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共识之一是图纸的使用者应该掌握一定的结构设计理论,这样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图纸中所表述的与隐含的设计构思,真正“看懂图纸”[1]。因此,学
习建筑结构对于培养具有良好结构素养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结构课程学情分析
建筑结构课程在所有技术类课程中占比最大,且内容繁多、计算复杂、覆盖面广,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存在较大难度。在授课12轮的基础上对学情做了充分分析,总结出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 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
课程内容基本是由土木工程专业的几门课程简单化后的“拼盘”组成,未能摆脱以培养结构设计人才为目标的内容框架,偏离工程管理专业的职业目标。
2. 学生力学基础薄弱,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难兼顾。
结构是力学在建筑工程上的具体体现,而工程管理专业对学生力学知识的掌握要求不高,因此增加了学习难度,学生甚至产生畏难厌学情绪。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含有大量概念、公式、构造要求,实践性和经验性强,难学亦难教。
3. 教材内容陈旧,学生较少利用教辅资源,考核方式单一。
教材内容结构设计的印记过重,且均滞后于最新版本的国家规范。教学中仅借助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方式,多数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情况下,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死记硬背知识点应付考试。
4. 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必要的工程训练条件尚未得到保证。
工程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工程意识和系统的工程训练,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高校和企业间尚未形成互利互惠的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建筑结构课程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改革
1)以“必须、够用、适度”为原则[2],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取舍,整合为五大教学模块。分别为结构设计方法(2%),结构材料力学性能(3%),混凝土结构(45%),砌体结构(20%),钢结构(20%),其他(10%)。
2)增加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及相关内容。
识图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是难点。以《16G101-1》和《12SG620》为依托,结合实际工程图纸,使学生真正读懂图纸。
3)强化结构构造要求教学
构造措施与结构计算是结构设计中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对于构造要求的教学应着眼于理解,结合工程实际案例及规范的讲解来建立构造措施的概念。
2.教学方法改革
具体采用了以下4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在讲授新知识时,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回顾以前学习的相关内容,设置新的疑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比如,在讲解梁的三种
斜截面破坏形态时,提问正截面有几种破坏形态?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收集汇总了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参与。
(2)生动形象的比喻教学法
根据学生抽象思维弱于形象思维的特点,运用各种恰当的比喻,可以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如:在讲述柱子长细比及砖墙高厚比中,以高瘦和矮胖作为比喻,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该知识点。
(3)图示类比法
建筑结构课程中参数、公式多且复杂,例如正截面计算,包括单筋矩形、双筋矩形、T型(第一类和第二类)截面梁三种类型,每一类型都包括截面设计和承载力校核,因此,共有8种类型的题目,将它们进行类比列表,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
(4)采用直观教学及多种媒体互补的教学手段
1)工程素材。取材大量工程现场图片、施工视频及工程图纸,形成整理分类后的工程素材库,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补充工程案例,如韩国三丰百货垮塌事故、上海倒楼事件、泉州市隔离酒店坍塌事故等,组织学生课外观看视频,课内分小组讨论分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学习的重大意义。
2)Flash应用。应用章节包括荷载,材料性能,梁正、斜截面破坏,钢结构。
3.引导学生树立规范意识
规范是结构工程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最新规范,强化学生对“强制性条文”的理解。如:钢筋锚固长度的定义→钢筋锚固长度的作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16G101图集》关于钢筋锚固长度的相关规定→工程事故举例。
4.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布置两个任务:一是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设计,二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图识图实训。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结构施工图识读并理解相关的构造知识。将课程设计在学期初布置下去,在学习过程中同步进行设计及识图,可以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程设计全过程中采取跟踪式指导,定时检查进度及完成质量,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指导过程中区别对待,并对共同的难点集中讲解。考核成绩比例为:平时出勤(20%)、设计任务(50%)、答辩(30%)。施工图识图实训环节组织学生进入工地学习,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5.重视教学辅助资源建设的环节
1)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本教改参与者俞剑龙老师(高级工程师)兼职于设计院,且从业10年以上,定期为学生举办工程实践专题讲座,对于课程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2)利用大学慕课、爱课程、建筑云课三大平台上的优质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超星学习通作为本课程主要辅助教学平台已全面使用,布置作业、建立学习资料库、讨论交流均在该平台进行,提高了教学效果。
6.课程的考核和评价
(1)线上(30%):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每章节作业(建立作业库),期末汇总数据后计入平时成绩。
(2)线上(20%):通过学习通平台,对重点、难点章节增加学期内测试。
(3)线下(50%):期末考试(闭卷)。
三. 结束语
应用型院校工程管理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是较强的识图能力和规范意识,从而为施工和造价两大就业方向提供支撑,其中建筑结构作为技术类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具有良好结构素养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取舍教学内容,使之更适用于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增加了教学效果。把国家规范、工程实践、前沿技术引入课程,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互联网+”模式的应用,补充了优质的教辅资源,课程的全过程管理更完善。
参考文献
[1]黄林华.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模式下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 2016,37(5):85~86.
[2]苏原,孙峻. 工程管理专业结构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及 PBL教学法的应用[J]. 工程管理年刊,2011:2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