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刚
13100219890113**** 河北省 廊坊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对比之前的工程管理模式来说,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对其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文章对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解决对策
前言
所谓建筑工程管理,就是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通过运用科学的方式,来对建筑工程的建设进度、建设成本、建设质量等进行管理。通过对建筑工程的科学管理,来实现建筑工程整体效益的提升。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管理中,无论是在建筑工程本身,还是从建筑工程的人才上,都呈现出来现代化的要求。
一、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综合性管理人才
现阶段,大多数建筑工程项目中,对所需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1】。在通常情况下,工程建设需要的都是综合性的人才。这些建筑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建筑知识,还要熟悉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然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具有综合性管理才能的人才并不多见。
(二)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
建筑工程只有具备完善的工程管理体制,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才会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耗。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工程管理工作的实施【2】。甚至在一些工程项目中,有些管理部门被随意设立或是撤销,相关管理人员也被随意增减,致使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出现人员分配不足的问题,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也不能得到良好的落实。
(三)设计与施工难以衔接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包含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两方面的内容,然而在许多具体的施工项目中,恰恰是因为两者在进行工作衔接时出现了失误,从而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不及时、不到位,降低了该建筑项目的管理效率较低。由此而见,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若是想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就应该做好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的衔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四)工程安全管理不到位
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管理问题。建筑工程建设在施工时,会涉及到极为复杂的工序及庞大的施工队伍。这就意味着,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安全隐患。此外,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较低,又因为地区的差异性导致工程建设的管理标准不同,其管理水平自然也是参差不齐。
(五)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
就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筑工程的管理部门在开展项目施工前,并未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而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对工作进度进行安排计划。这就很容易影响建筑施工工程的进度,导致建筑工程不能够按照预期计划完工。其原因在于,工程项目会受到天气、降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延迟工期,而管理人员有没有对其进行实地考察,自然也不会有应对的对策。
二、优化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
(一)重视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特别是综合性的人才。所以说,建筑企业应充分重视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促进综合性人才的提升。此外,建筑企业也可以加强与国外建筑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建筑管理思想,强化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完善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衔接制度
完备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衔接制度,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在两个环节的交接过程中,其交接的内容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在进行建筑工程的分阶段设计中,有监理职责的工程师,应根据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使设计的方案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及可行性,避免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
(三)推进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的创新
以往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阶段的管理工作了,建筑企业若是想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竣工,就应该对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对此,建筑企业可以根据国内的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建立相对完善的组织机构,以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全面优化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
建筑企业可以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即便是在出现大量管理任务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有序的管理。此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将施工过程中,需要汇总的数据进行模块化的处理,利于管理人员进行信息调取。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在建筑行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有保障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才能够保证工程建设在后续投入使用中的安全性。此外,只有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才能够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从而实现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说,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中如何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是值得深究的。
参考文献:
【1】廖万春.新时代下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0(09):24-25.
【2】蔺吉秋.信息化时代下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J].中华建设,2020(0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