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慕宾 张晓锋 叶张冲 蓝王丰 赵心怡
国网丽水供电公司 浙江省丽水市 323000
摘要:在现代生活中,电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电能供应,人们修建了大量的电力设施,而电能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会带来触电的危险,人们一旦触电,轻则受伤,重则危及生命,因此做好防触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这种装置不仅可以在人们进入带电区域时进行声光报警,同时还具有断电功能,更好的保证人们的安全。
关键词: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
电能在人们生活中有着重要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但是电也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触电会给人造成较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而电力设施在人们生活中非常普遍,为了防止人们出现意外触电的问题,在带电区域设置防误入告警装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红外以及视频监测技术的主动式人体探测告警装置,其可以通过红外光束发射器和红外光束接收器形成红外监测光栅栏或光墙,对带电间隔实现严密的在线自动监控,当有人误入以后,其可以及时感知,并且智能的启动告警装置,提醒应急处置,现场声光告警装置警告误入人员立刻退回至安全范围内,与此同时,其还会通过无线发射器发送断电指令,试验电源箱接收指令后断路器立即断开,通过应用这一装置,可以提醒人们不要进入带电区域,即使人们误入了带电区域,其也能够通过及时的断电来保证误入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1 新型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设计
1.1 新型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原理
本文设计的新型通过红外光束发射器和红外光束接收器形成红外监测光栅栏或光墙,对带电间隔实现严密的在线自动监控,并能智能启动告警装置,提醒应急处置,现场声光告警装置警告误入人员立刻退回至安全范围内,同时通过无线发射器发送断电指令,试验电源箱接收指令后断路器立即断开。其巧妙的结合了激光发射技术、智能视频装置,结合无线通讯技术,提高了系统的智能性和准确性。为高电压试验促进现场安全生产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设计的新型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的电路图如图1和图2所示所示:
1.2 新型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结构
本文设计的新型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
在上图中,各数字代表的含义如下:1摄像头、2无线发射器、3激光发射器、4红外发射器、5红外接收器、6三维云台、7伸缩警戒带(5m)8充电锂电池组成。
如图所示,本文设计的新型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包含摄像头、激光发射器 、红外发射器 、红外接收器、三维云台 、伸缩警戒带、充电锂电池、无线发射器组成。具体的连接方式如下:红外监测装置与无线发射器连接,红外监测装置包括红外光束发射器和红外光束接收器,告警装置连接智能视频装置。
1.3 新型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工作流程
工作时,激光发射器3对准另一台装置瞄准点用于辅助红外光束的连接,此时红外光束发射器4和红外光束接收器5相连接,内部电路接通工作,摄像头1视频抓拍启动工作,人体探测主动式提前预警,对带电间隔实现严密的在线自动监控。当探测到人体或物体进入区域内时,设备智能启动告警装置并由2无线发射器发送断电指令。可满足不同环境下的试验需求,操作方便,性能可靠、安全。
2 新型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的优点
本文设计的新型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操作更安全可靠,由红外与视频监控同步监控试验区域。
(2)报警准确率高、视频抓拍针对性强。
(3)在具备主动式声光告警装置的前提下,加入了无线控制传输,及时地主动断电更好的保障了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
相较于其它告警装置,本文设计的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采用红外和视频双重监控,提高了监控的准确性,更好的提高了其报警的准确度。同时,由于其能够智能断电,可以在人们误入后,防止人们出现触电问题,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
带电设施是非常危险的,一旦人们误入带电区域模,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采取能够有效杜绝百密一疏的安全措施来防止误入带电间隔情况的发生,保障电网、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工作人员的人身生命安全。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带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这种新型电区域防误入告警装置通过红外光束发射器和红外光束接收器形成红外监测光栅栏或光墙,对带电间隔实现严密的在线自动监控,并能智能启动告警装置,提醒应急处置,现场声光告警装置警告误入人员立刻退回至安全范围内,同时通过无线发射器发送断电指令, 试验电源箱接收指令后断路器立即断开,通过这样的双重保护措施们,可以非常好的防止人们出现触电等问题,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爱明, 周静, 邓华,等. 智能防触电报警装置实现原理研究[J]. 电气应用, 2016(21):60-63.
[2] 高世财, 那振亚. 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的报警装置[J]. 黑龙江电力技术, 1991(0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