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文
成都天府新区人民医院(610213)
麻醉原本是辅助手术进行的一种措施,早在东汉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麻醉的应用,如“麻沸散”就是我国众所周知的较早的麻醉应用方式。随着数千年来的发展与演进,如今的麻醉已经有了独立的科室及医学研究体系。麻醉是一种无痛医疗技术,其本质是借助药物或其他方式,来使患者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出现可逆性功能抑制,而这种抑制主要表现为痛觉的丧失。人类对麻醉的研究促成了麻醉学的出现,而麻醉学中也将具体麻醉方法分为睡麻、全麻、局麻等,不同的麻醉方式在手术要求、适用条件及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上也有所不同。
睡麻
睡麻全称为睡眠麻醉,也称静脉麻醉。在应用的药物上与全麻较为相似,但种类不如全麻那么多。睡麻的用药途径以静脉为主,而且不会使用肌肉松弛相关的药物,也不会采用气管插管的方式,整个过程中患者的呼吸以自身的节律来保持。如果要进行类比的话,睡麻在某种程度上近似于深度的自然睡眠,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感觉不到疼痛的。
尽管睡麻在麻醉手术难度上不如全麻高,但依然需要麻醉师全程陪同,以实现对麻醉剂量的精确控制,剂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患者及手术造成影响。另外睡麻过程中依然需要为患者进行全过程的吸氧,同时也需要时刻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数。通常睡麻在手术结束后会停止供给麻醉药,患者在停药之后会自发逐渐醒转,而且因为睡麻不需要气管插管,因此也不会造成患者喉咙的不适。
就麻醉程度而言,睡麻的麻醉程度超过局麻,但又没有达到全麻的水平,其手术过程同样是无痛、无意识且无记忆的,因而对麻醉师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一般睡麻在中等规模的手术中应用较多,且术前患者不能进食。
全麻
全麻是指全身麻醉,应用的麻醉药通常经由呼吸道供给,或是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从而实现对患者中枢神经的抑制,其临床表现为无痛、无意识、全身肌肉松弛等状态,而这种抑制程度则与血液中药物浓度与含量有关,且药物浓度是可以进行控制的。全麻采用的抑制是完全可逆的,患者血液中的药物会随着患者新陈代谢逐渐排出,这也是全麻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持续进行的原因,在停止麻醉药输入之后,患者会随着体内药物浓度的下降而逐渐醒转,其感官、神志、意识、神经反射及肌肉运动能力会慢慢恢复正常。
全麻同样需要严格控制麻醉的程度,麻醉程度过深会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而麻醉程度太浅又会影响手术的进行。与睡麻和局麻不同,全麻之前患者必须进行较为全面的体检,体检内容包括心电图、胸透、验血等,来确保患者的生理状态适合进行全身麻醉。由于全麻之后患者肌肉松弛、气管收缩功能下降,因此全麻需要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来保证患者的全身供氧。这就意味着全麻对麻醉师的能力有很高要求,其他科目医生不可进行麻醉操作。也是因为在麻醉上的效果及专业性要求,全麻手术通常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手术,而全麻手术的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局麻
局麻是指局部麻醉,通常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在相应位置,来使相应位置的神经活动受到暂时性的抑制,丧失一部分知觉(以痛觉为主,一些局麻患者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有轻微的感觉,但感觉不到痛)。局麻的特点是不会对患者的神志造成影响,其麻醉效果通常局限在身体的局部范围。在常用的方法上,局麻通常以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及表面麻醉为主。其中椎管麻醉是将麻醉药以脊椎穿刺的方式注入椎管,因而也称为“半身麻醉”;神经阻滞是将麻醉药注射到身体某处的神经干或神经丛,来阻碍该区域的痛觉传导;区域阻滞则是将麻醉药注射入手术位置周围,暂时抑制手术区域的神经末梢传导痛觉的能力;局部浸润麻醉则是将麻醉药直接注入手术位置,并使之均匀散布到手术区的各层组织中;表面麻醉则是将具有强渗透性的局部麻醉药以喷雾或涂抹的方式施用于黏膜、结膜表面,来实现麻醉的效果。与其他麻醉手术相同,局麻不会对患者的组织产生损伤,而局麻由于规模小、控制区域有限等特性,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的手术,且对患者造成的并发症与生理功能损伤也较小。
麻醉的具体应用
当前社会普罗大众对麻醉的认识多局限于打一针麻药,事实上麻醉工作与患者是否全程能以稳定状态接受手术治疗直接相关。事实上,麻醉师的工作不仅包括确保患者在无痛与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还包括术前准备、术后处理、重症患者检测、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内容。而在临床上应用麻醉时,均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是麻醉前的准备,准备工作是为了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确认麻醉方案、筛选麻醉用药的种类与剂量,并对麻醉手术及整个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进行评估,且准备相应的问题处理及预防措施。
其次是麻醉期间的工作,麻醉的关键是帮助患者以无痛、安全、安静、无不良反应的状态下完成手术,除此之外还需根据手术治疗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降压、肌肉松弛、体温等方面问题的处理。手术过程中麻醉师需要全程监测患者的状态及体征,包括患者的体循环、水电解质平衡、体温等,并对患者进行妥当的呼吸管理、血流动力学管理等。
最后是麻醉后的工作,麻醉后需要将患者送回病房并交接班,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进行各种麻醉后的处理工作,其中对患者的监测并不是手术完成后就可以结束了,往往还需在麻醉时间结束后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以明确患者的恢复状态,并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帮助,促使患者早日痊愈。
除此之外,麻醉师还需负责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工作内容,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情况,而情况严峻时则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急救复苏工作;一些手术或药物造成的疼痛往往是持续性的,这就意味着麻醉师在麻醉结束之后还需进行疼痛治疗,以免患者因为疼痛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
麻醉的风险
任何手术都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麻醉也是一样。尽管如今麻醉手术的安全性已经能够得到可靠保障,但也有一些因素会使麻醉手术本身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一是患者的身体状况,麻醉给患者造成的风险较多出现在老年患者或儿童身上,这是因为两者的神经系统要么过于老化、要么正在生长,因此是较为脆弱的,因而在进行麻醉手术时需要慎重。
二是医疗单位的技术能力与设备条件。医生的经验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不同医院在设备能力上的高低也有明显差异。手术难度越复杂、患者合并症越多、身体状况越差,在麻醉手术中面临的风险就越高,对医院的技术经验与设备条件的要求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