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
鸡西市传染病医院 158100
【摘要】目的:观察利福昔明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0例、观察组20例,观察组给予保肝、抗病毒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积极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治疗,给予乳果糖20ml一日三次口服治疗肝性脑病。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福昔明片,一次400mg,一日三次口服。两组患者各治疗1月后观察其疗效。监测治疗前、后血氨指标;观察神经、精神和运动状态的改变;震颤等异常症状的有无及数字连接试验的结果。结果利福昔明联合乳果糖降低血氨指标、改善神经、精神、运动状态、数字连接试验、震颤等症状和体征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2%,观察组总有效率74%;两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利福昔明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利福昔明;乳果糖;肝性脑病(HE);疗效
肝性脑病是一类复杂的神经精神综合征,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约为50%和25%。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行为异常、意识障碍、智力障碍,甚至昏迷;氨中毒是肝性脑病发生机理的中心环节;因此降低血氨浓度是治疗肝性脑病的主要方法。2012年FDA批准利福昔明用于肝性脑病的治疗。本研究应用利福昔明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安全且效果肯定,现报告如下。
1治疗与方法
1.1临床资料:40例患者均来自2018年08月-2020年08月期间我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均是肝硬化合并HE患者。诊断标准参照2018版《肝性脑病诊疗指南》关于HE的诊断。实验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在54岁;观察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58岁;两组病例在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及HE分级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给予保肝、抗病毒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积极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治疗,给乳果糖每次20ml,3次/d,口服;给予乳果糖10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0ml中清洁灌肠,1—2次/d;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利福昔明一次400mg,一日三次口服,观察1月。监测治疗前、后血氨指标;观察神经、精神和运动状态的改变;震颤等异常症状的有无及数字连接试验的结果。
1.3疗效判断标准[1]:显效:24h内清醒、安静,1月期间内无肝昏迷发作;有效:48h内清醒、安静,1月期间无肝昏迷发作;无效:48h后才安静、清醒或48h内虽安静、清醒,但1月期间多次肝昏迷发作、恶化;以显效+有效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2结果实验组血氨指标下降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神经、精神、运动状态及震颤等症状改善也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数字连接试验、扑翼样震颤体征改善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2%,观察组总有效率74%;两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3讨论
3.1HE是肝病失代偿期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它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2]。严重肝病时由于肝脏清除氨的能力减退或消失,又可能由于门体分流的存在,导致来自肠道的氨不经肝脏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使血氨增高,高血氨的神经毒性作用可引起HE,所以临床上HE的治疗降低血氨是必要的。
3.2乳果糖为不吸收酸性双糖,使结肠ph值下降,能抑制肠道内嗜碱性细菌生长,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且乳糖在肠腔内酸性发酵,小分子酸增加,渗透性增高,促进肠蠕动,粪便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缩短,不利于氨的生成和吸收,从而使血氨下降[3]。
3.3在肝硬化时,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过度生长,引起肠道内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仅在肠道局部发挥强效的抗菌作用,不被吸收入血,对肠道具有升氨作用的细菌有明显的杀灭效果,可有效减少氨的生成,作为一种肠道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全身性损害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研究应用利福昔明联合乳果糖治疗HE,患者神经、精神、运动状态及震颤、扑翼等症状比单用乳果糖效果明显,说明利福昔明显著降低了HE发作的严重程度及发生率,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生命的延长带来了希望。利福昔明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头晕、乏力及头痛,比较轻微,一般能耐受。利福昔明联合乳果糖可改善HE的症状、体征,降低血氨,且副作用少,可长期用于HE的治疗和预防。
参考文献
[1]贾克丽,马应杰,冯素萍,方立峰,郭云霞,雅博司治疗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对照研究,中原医刊[j],2006,2,33(3):32-33.
[2]蒋树林,姚希贤.幽门螺杆菌粘膜致死机理研究现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7.6(2):100一103.
[3]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