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鸿翔
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党校科研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营养和道德力量,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道德精华,对于党员干部加强政德修养有着诸多益处。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说,“要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而说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读本,《论语》当之无愧。但很多党员干部对于学习《论语》的态度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因此首先必须端正态度。
一、分清真孔子与假孔子
真孔子,就是通过《论语》这部了解孔子生平与思想的最可信的材料,从《论语》的记录中见到的孔子。比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意是说君有君的责任,臣有臣的责任,父亲有父亲的义务,儿子有儿子的义务。但孔子从来没说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他说理想的君臣关系应该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臣子在为君主做事的时候,应该尽忠、尽责,但反过来,君主在指使臣下的时候,也不可以为所欲为,言行要符合礼。因此,孔子并不是我们经常误解的要我们去愚忠、愚孝。
假孔子,就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变成主流意识形态,为政治、为统治服务,所以后来根据各个时代的不同需要,孔子的学说不断地被改造,不断地被利用,这就是假孔子了。比如他的很多思想被袁世凯、张宗昌等军阀利用,打算树立孔教为国教,来复兴君主制,加固君权。因此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口号的后半句是“救出孔夫子”,他们也认为孔子很多东西原本还是很好的,只是被绑架,被利用了而已。包括陈独秀等活跃的代表人物,他们批评的对象也主要不是孔子,而是利用孔子来达到自己目的的政客。分辨清楚以后,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那些杰出的前辈要那样轰轰烈烈的打倒孔家店,而过了一百年,我们又要倡导向孔子学习,这样我们也才能对对学习《论语》有信心,放放心心地学。
二、品《论语》与评《论语》
说起《论语》,很多人觉得和自己无关,自己不是学者,为什么要理解孔子、理解《论语》呢?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孔子早就住在了我们的心中,只是我们没发现罢了。《论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重要载体,深深融入人们思想、文化的血脉,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就像植物从大地获取养料,每个中国人,都能从中获取巨大的能量。
(一)共同心理与血脉
国人最注重最讲究的是什么?孝道:依礼为孝,以心行孝。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仪: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中庸:道德的最高境界。再来看看出自《论语》中的成语:言而有信、名正言顺、既往不咎、尽善尽美、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据不完全统计,《论语》为我们贡献了多达108个成语。这不止是我们国人的行为心理学,更是我们思想的记忆,它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处世中。
犹太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他们屡次被灭国,被驱逐出故土,经历过两千多年的流亡,却还能重回故里,他们总是很骄傲的说,因为我们有一本《圣经》。而我们中国,经历多少次的改朝换代,我们的文明依然保留了下来,我们也可以骄傲的说:因为我们有一本《论语》。这本《论语》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细细品读。
(二)前后矛盾与不合逻辑
既然《论语》这么伟大,那为什么《论语》里面有些话是前后矛盾与不合逻辑的呢?初学者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比如孔子强调一个合格的君子应该“食无求饱”,不要一心只想着填饱肚子,还声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说他吃粗粮喝凉水,睡觉连枕头都没有只拿手臂垫着,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后面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和肉都要切割得越细越好,这是同一个孔子吗?其实,这是因为《论语》既不是一部系统的论著,也不是一部完整的史书,只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笔记汇编,而且记录的是孔子一生的不同阶段的话语,而一个人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在一生不同的阶段都可能有所不同,而孔子又相对比较长寿。现在我们读《论语》的困难是每句话没有前后语境,我们无从知道孔子的很多话是什么时候针对什么情况说的,他在什么年代又有什么习惯。再比如,《论语》里可以见到孔子的忠君的言行与某些地方流露出的鄙视一般民众、看不起生产劳动的倾向,这都是跟现代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但这在那个年代都是不足为怪的,其实要是都跟现代价值观一样了,我们又何必看古书,读历史呢,看报纸不就行了吗?那怎么样对待《论语》中的这些问题呢,正确的态度是不找茬与不拔高。
(三)不找茬与不拔高
1、不找茬。
了解了《论语》的性质,理解了它矛盾的成因,就会对它的矛盾的地方有“同情的理解”,这是上世纪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提出来的,就是叫我们不要找茬。所以我们不要一开始读《论语》就钻牛角尖,就急于跟孔子抬杠,这样做不好的结果就是给你自己不肯下功夫读《论语》找了个貌似正当的理由,你的贬损对孔子和《论语》的光辉没有任何影响,却反而会使自己越来越自大,越来越浅薄。那前后矛盾之处,我们到底学习哪一种说法呢?这就可以各取所需了。比如前面关于怎么吃的那几句话,如果你还年轻,就可以多吸取一点孔子不讲吃穿,一心求道的奋斗精神。如果你已年长,经济条件又较好,那你就可以吃得更营养科学一些,更注重保养一些。所以读《论语》,多一点冷静,多一些虚心,可能自己会受益更多。
2、不拔高。
《论语》里表现出来的孔子不是一个一贯正确的教主,他只是个真实的也有不足的人而已。所以我们也无需把孔子看成十全十美的圣人,从而对《论语》无限拔高。比如孔子在做官的时候,他管理的马厩失火,《论语》就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首先关心为他工作的人而不是更值钱的马匹。可是从唐代开始,就有人对这段文字不满,觉得孔子只关心人不关心马有点说不过去。于是他们处心积虑,在标点上对这段话做手脚,把这句话改成“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孔子先问伤人了没有,然后再问马,这不简直成了笑话了吗?
因此,一方面,《论语》不是完美的,它不能救赎所有人;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因它有时代的局限,就不去学习里面的精髓。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党员干部要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在里面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不断提升自己的政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