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泸西城子古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2期   作者:张林
[导读] 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古村落也面临着消亡问题。因此论文以泸西城子古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
        张林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    650228
        【摘要】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古村落也面临着消亡问题。因此论文以泸西城子古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从工作方法、建筑保护、设施提升、空间梳理四个方面探讨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思路和策略,为同类型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乡村振兴;村庄规划
1研究背景
        古村落是指历史比较悠久,遗存有一定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资源的村庄。2012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将“古村落”统称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化价值和传承的意义。无论称谓为“传统村落”或“古村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些村落在逐渐的消失。因此论文以泸西城子古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从工作方法、建筑保护、设施提升、空间梳理等方面强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协调共存的可持续规划思想。
2城子村概况
        泸西城子古村历史悠久,从元朝开始便有了文字记载,历史上有白芍城、自起锅、永安府等重要时代的出现,使这里的土掌房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形成府城格局,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村民世代和睦相处,相亲相帮,形成了淳朴友善的民风。其原因不仅在于土掌房冬暖夏凉的实用特色,更在于土掌房建筑的不设防诞生了人心的不设防。城子村的历史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片段,现存有土司府、江西街、护城河等遗址。城子村土掌房建筑独具特色,是当地气候、文化及地理条件的产物,在现存的城子建筑中,还可以寻觅到土司时代的建筑特色,村寨的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层层跌落,整体空间西高东低、背山面水,整个村子几百户人家自然相连、形成一级级的台阶状。现存的24户连体房建于300多年前,建筑保存完整,质量较好,至今尚有人家居住,城子古村因自然及历史的发展,完整而真实的保存了不同时期建造的民居的不同特点及发展过程,为民居建筑史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一部活教材,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3保护规划
3.1工作方法
        首先,从项目开展初始,便建立了驻村工作站,为项目的前期收资、现场设计、现场指导施工提供了条件,同时为了项目的顺利推进,项目组派专人长期驻扎驻村工作站。第二,在工作方法上采用多专业无缝衔接,强调规划、建筑、市政、景观等多专业的共同推进,各专业形成并联前行。第三,规划不是简单的单方意志的反应,而是综合平衡了政府、村民、企业、游客等多方利益,考虑不同方面的诉求,最终达到协调统一。
3.2建筑保护
        (1)古村建筑普查
        从建筑质量、屋顶形式、建筑平面类型、建筑风貌和建筑特色五个方面对建筑进行普查,并对全村252幢土掌房建筑进行了整理编号。在建筑质量方面,其中21幢建筑质量良好(全部为新建砖混建筑);31幢建筑保存较为完整;131幢传统建筑需保护修缮;53幢建筑已经严重破损;16幢建筑已经坍塌。在建筑风貌方面,分析出26幢与传统建筑风貌存在较大冲突,37幢与传统风貌存有一定冲突,2幢传统建筑需损毁重建,26幢具备突出改造潜力,5幢建筑传统风貌保存完好,156幢传统风貌保存较为良好。在建筑特色方面,城子村独特罕见的立体交通体系使建筑独具特色,全村200多栋土掌房层层相接、左右毗连,将村中数百户人家结为一体,住房上下相通,左右连贯,层层叠叠。村内巷道交错,整个村子就像一个立体的迷宫。下家屋顶是上家的院子,家家有屋顶,家家有院子。只要进入一家,就可以从屋顶平台到达另一家,户户相通,家家相连,“人与人间不设防的场所精神”。


        (2)协调建筑风格
        通过本次建筑普查整理,66幢建议新建(安置房),2幢建议新建(作坊区),14幢建议拆除后新建,建议新建的66幢供被拆除后村民搬迁安置的土掌房位于古村南侧。安置区单体建筑完全遵照古村传统土掌房尺度、材料及形式,并且采用与老村完全相同的布局方式,依山就势,自由错落。建成后不管是从单体建筑来看,还是整体风貌来讲都将与古村风貌完全一致。另外遵照相关古村及历史遗产保护相关要求,同时也结合现状地形坡度,总图布置时在古村与安置区之间适当留出了一条自然分隔带,使老村能得到更好地保护和辨认。通过本次建筑普查整理:37幢建议风貌整治;约163幢建筑建议修缮保留。建议风貌整治的建筑主要分两类,新建建筑,但体量及建筑形式与古村不冲突,仅是由于使用了红砖等现代材料而与古村风貌不协调;传统土掌房改建或加建的部分,由于使用红砖、石棉瓦等材料与古村风貌不符。
3.3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1)设施提升
        城子村内传统土掌房民居由于建造时间较早,很多方面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本次规划针对卫生间、环卫设施以及道路、给排水、强弱电等进行提升。针对住户没有卫生间的,将牲口外迁后闲置的牲口棚或者储物间改造为户内卫生间,原有卫生间无管网的,在本次村内管网改造过程中,将卫生间污水管接入到新铺设的污水总网内。规划集中垃圾收集点,在村内按照服务半径规划多处垃圾桶。道路改造结合管线入地改造、路面材质改造同时进行。给排水及强弱电的改造结合村内实际,因地制宜的进行提升改造。
        (2)改善生活方式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古村居民渴望有一种既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又保留传统土掌房优点的新型居住环境。因此本次设计通过对古村内的真实案例进行改造,希望探索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完全保持老建筑原有结构体系的前提下,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布置,结合将要进行的污水系统提升改造,为村民打造新型传统民居。
3.4梳理古村空间
        通过对建筑的整治,梳理出古村的开敞空间,利用形成绿化景观节点,同时在这些空间内结合景观设置公厕、垃圾桶、检查井等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使用两个手法加强房前屋后的绿化及对梳理出的空间节点进行景观打造。一是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绿化采用微田园,微菜园景观。二是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态、低碳环保材质和废弃建材,及生态环保技术。整治古村内厕所,以沿路、就近为原则,方便村民和游客。设置垃圾桶等环卫设施,提升古村环境,并通过马车清运的形式,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规划充分尊重古村的原有空间布局及其体现出来的不设防的场所精神,通过“保护、修缮、利用”原有的土掌房屋顶,打造一系列屋顶的旅游线路及活动场所,使土掌房独有的屋顶特色及开放的场所精神得以充分体现。规划通过对古村建筑修缮、内部功能整合及梳理,达到了传统场所建筑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完美结合,建筑外观古朴、传统,内部功能现代、舒适,既保证了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又满足了居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
4、规划实施策略
        规划以文本、指导手册、导则和实施方案等成果,强调了古村落保护按规划实施的重要性。以文本《城子古村保护与发展规划》,提出了保护的目标、要求及相关措施;以《城子古村核心区保护规划指导手册》提出民居分类控制措施、传统民居修缮方法、新建民居引导及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以《古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实施方案》指导古村道路的改造及三网入地。通过规划指导项目实施,最终实现项目的落地,目前城子古村的恢复建设推进效果明显,完成了土掌房危房拆迁安置、二十四户民居维护改造、重点文物保护民居修复等一系列工程。
5结语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其保护的思路与方法,才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找到一条古村落保护的长远之路。论文从城子古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工作方法、建筑保护、设施提升、空间梳理四个方面探讨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思路,并以指导手册、实施方案、导则的成果形式,强调古村落保护按照规划实施的重要性,对于同类型的村庄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