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8月22期   作者:刘学博
[导读] 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简称“《规划》”)
        刘学博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
        摘要: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简称“《规划》”),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随着《规划》中“农旅融合”“美丽宜居小镇的规划与建设”“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设计”和“乡村景观对于帮助农村发展的理论策略”等一些新概念、新思路的提出,风景园林学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起着密切的作用。其中设计类课程指除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外的专项设计及综合类设计课程,包含《广场景观设计》《滨水区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和《场地设计》六门课程。当前,此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对应《规划》里提出的部分仍然不足,导致在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变革的复合型人才上有所限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风景园林;课程教学;体系优化
引言
        风景园林课程教学工作的进行主要是随着时代、社会发展,能够培养与城市和地区性发展风景园林工程建设相符合的人才,以此能够为因地制宜、建设高水平的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奠定基础。作为职业大专教育,风景园林设计人才作为诸多学校广泛开设的课程之一,在实际进行中切实形成科学化的教学模式,以教学模式作为载体,将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相关内容有理有据的、科学化的表现出来,培养现代化的、专业化的人才。基于以上而言,风景原理设计课程教学拥有一个健全的、完善的课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课程的性质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课程包罗万象,其中包含了园林史、园林美学、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多门分支学科内容。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从功能、形式、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园林设计对象,并准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是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同时也是相关设计类专业非常必要的选修课程。
二、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传统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新时期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新时期国家和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转型,以及风景园林
        学科发展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毕业生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生,要求具有更强的创新实践与研究能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如何回应时代及学科行业发展要求,值得深讨。
        (二)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单一
        现今,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贯彻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模式比较单一化。对于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来讲,要培养学生形成高水平的、专业化的教学素养,需要通过多元化模式作为载体来实现。在多元化模式相互补充基础上,促使设计课程教学落实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如,当前能够应用于风景原理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有情景式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创意性教学模式以及体验—参与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模式。不同模式之间有着各自的优缺点,需要专业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因材施教,合理选择,才能够保证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工作高水平落实。基于以上分析,当前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专而强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再加上学校未能给与多种模式使用应有的重视度,往往导致课程教学模式出现单一化的现象。


三、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优化
        (一)加强师资建设,创新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使用中,应加强多元化模式之间的相互协调,促使多种模式优势互补,提升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效率。而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模式,都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促使各种模式充分贯彻到实际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在建设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中,一方面,注重研发型、创新性队伍的建设,这就需要加强与外部项目经验丰富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专门的设计团队构建实训基地,促使这部分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实训教师,将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此种师资队伍建设方式能够促使参与式教学模式、创新性教学模式有效贯彻,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协调、合作水平。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需要在一节课程设计教学中,多种模式相互渗透,切实需要教师组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商讨形成高水平的、多种模式相互掺杂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方案合理设计为实际教学模式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而合理的教学方案形成是主观和客观、经验与理论等多方面结合的结果。
        (二)强化多学科穿插,探索互补式教学方式
        基于风景园林设计是综合性学科的性质,本校课程改革中,将环境心理学、中外园林史的课程内容与其进行补充学习,例如将环境心理学里的认知地图知识用于分析园林设计中的校园绿地调研,将中外园林史的中外园林布局特点用于园林设计中的平面构图训练。让各门课程相互关联,彼此补充,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紧凑的培养方案,尽可能避免过多的重复内容。
        (三)结合《规划》引入设计实例,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传统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重技能、轻研究”、理论课“重知识性传授、轻逻辑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弊端。在有限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资源“双限”条件下,既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大环境,又建构与新目标相适应的核心课程群模式,实现新时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型和升级。在制定课程大纲与设计任务书时,邀请多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讨论,引进实际设计项目,使之具有典型性的同时更适应目前行业的要求与发展,避免课程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在项目设计初期,采用专题研讨、课题研究、项目拓展等方式进行课堂讨论,最终将讨论结果以小组汇报形式进行交流,并形成设计思路运用于实际项目中。在实际场地调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社会需求、空间层次、当地文化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设计规范和标准,结合《规划》要求,进行方案研讨及深化。实际设计项目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既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又了解了目前景观设计的市场需求、专业发展现状,有助于其毕业时找工作。
        (四)多维度鼓励学生,强调激励法教学
        ①课堂教学激励法。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避免教师过多的干涉限制,倡导学生多样性、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散性思维里,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对于天马行空不合常理的设计给予可操作性的修改意见,不要随意打击学生的思维,不要给大而空的意见,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②成果展示激励法。通过形式多样成果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择优挑选往届学生优秀作品进行范例展示,塑造师兄师姐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对本班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课堂案例进行讲解,打造班级学习明星激励学生;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优秀作品展,激发学生的荣誉感。
结束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课程进行试点改革,围绕解决粤西当地环境问题为教学任务,来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吸取了一些经验收获,为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奠定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华松,彭琳,孔明亮.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半自主式”教学模式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S1):61-67.
[2]曾明颖,袁犁.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课程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132+134.
[3]邓键剑,周晨,舒荻,吴胜兰,黄燕.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3):139-141.
[4]高建亮.高职园林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略谈[J].教育现代化,2018,5(50):383-384.
[5]董璟,曾诚.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18(20):224-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