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力华
中建五局华南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前期,市场潜力巨大,但受限于技术水平、专业人才、生产规模等因素,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仍然处于高位。该文结合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和成本特点,分析现阶段装配式建筑高成本的主要原因,以装配式建筑的各阶段成本控制的要点为研究基础,从政府及政策扶持、优化设计、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成本优化方向和措施。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造价管理?
引言
国家大力推广和提倡建筑工业化、标准化的大背景下,装配式建筑被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使用,各地方也相继推出了鼓励政策。由于诸多技术和管理原因,装配式建筑造价较现浇建筑呈增涨趋势。为合理管控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针对装配式建筑成本优化实务进行探讨,期望能够给广大业内人士启发。
1装配式建筑概述
装配式建筑是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全装配混凝土结构等。装配式建筑通过预制构件来进行整个工程的后期建设,和一般传统建筑模式相比,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造速度非常快,耗时短,并且受气候天气等条件制约小,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劳动力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建筑的质量。②装配式建筑楼板主要是采用的是叠合楼板,在隔音效果的标准上,不仅与现浇楼板一致,而且平整度好、节约材料、方便施工。③装配式建筑生产厂家大部分都采用叠合楼板,不仅具有良好的隔音等性能同时也可以节约劳动力。
2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控制
2.1成本高是装配式建筑推广的瓶颈
(1)预制构件成本高。随着传统的现场建造转向工厂预制构件的生产,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预制构件的成本对项目整体造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就PC构件的生产而言,目前我国的装配式构件并没有做到设计的标准化,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构件生产规范不够明确,构件的价格因各类成本的差异而出现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工厂化生产部品构件在质量上能够得到保证,成本在人工和材料损耗率上有一定优势,但是预制构件在模具摊销和固定资产的摊销上,与传统的现浇结构相比有较大的成本增量。如果预制构件的种类很多,将导致模具数量的增加,模具的摊销费用也将大幅增加。(2)运输吊装成本高。装配式预制构件养护好之后,需要进行必要的存放和管理,之后还必须运输到施工现场,因此预制构件的成品保护及运输吊装也是装配式结构材料费用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市场上装配式建筑的主要构件形式包括预制墙板、叠合板、叠合梁、预制楼梯、预制阳台、凸窗等构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难点分别是:①成品构件的运输:预制构件以大型构件、薄壁构件、形状复杂的构件为主,需要大型的运载货车。②成品构件的吊装:转运吊装需要大型的机械设备,配备分配梁和分配桁架类吊具,需采取避免构件变形的临时加固措施;装配式建筑中的构件是水泥钢筋浇筑成型,其中最大单重可达6t,构件重量远远超过以往工地上的工程材料,同时吊装费用也相应提高。(3)无法规模化生产。作为装配式构件生产厂商,在工厂中生产预制PC构件一般包括两部分成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一般包括生产所用的材料费、模具费、养护费、人工费、水电费、税费等。固定成本主要是厂房、设备等的投入。从目前的装配式构建生产情况看,几乎没有实现体量较大的规模化生产,零星的构件生产对固定成本的占比偏高,导致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2.2加大政府及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政府和市场双轨驱动机制。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市场认可度不高,接受程度较低,项目在报批、报建、招投标等环节上仍存在一定适应性问题。
对此,各地方政府在评估当地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规模及企业生存状况后,一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土地出让政策、精简报批和报建程序、明确投资和贷款优惠、制定装配式建筑购房定向补贴等优惠措施;另一方面,在区域范围内,由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增强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技术发展,优化资源整合,通过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示范项目、示范基地乃至示范城市,来提高市场认可度、带动投资活力,同时结合市场机制合理布局相关产业,积极推动当地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优化供求关系。当前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的材料成本占据成本增量的绝大部分,但其生产厂家却较少,价格垄断较为常见。因此,加速培育部品部件生产厂家,扩大市场容量,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形成良性市场竞争,将十分有助于装配式建筑降低成本。出台相关标准文件。政府可以通过调动地方和行业的积极性,鼓励地方和行业收集和整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经验和数据,出台和更新相关质量及技术标准、验收规范、标准图集、计价及费用定额等,为装配式建筑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3如何进行造价管理
虽然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但它是国家大力推广的一种建造模式,也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地造价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和控制其成本。
3.1把好设计关
为了能够将建造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需要在各个设计过程当中实时并行设计方式,组成临时项目组,实现协同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导致的装配式工程建筑设计问题,而且也可以保证后续的各项施工任务有序进行。除此之外,还需要密切关注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中的BIM技术应用问题,以便能够充分将其优势发挥出来。从而有效展开各种专业协同设计,在提高设计水平的同时,保证图纸的准确度,只有做好了这些自然可以有效将工程成本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当中。
3.2减少设计变更
只有切实搞好图纸分析以及施工方案可行性验证工作,通过对图纸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握好建筑工程施工图中预制构件的具体布置情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做好造价预算工作,仔细对比图中各个设计参数,发现问题应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充分沟通,防止出现因图纸设计不合理所致的工程建设成本升高问题,减少设计变更造成的不必要的返工费用。
3.3合理确定现浇与装配的比率
在实际工程中,同一项目采用不同的现浇与装配比率,施工成本不同。因此,在满足施工安全及国家强制性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科学的装配率对于节约施工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装配式建筑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等特点,我国在政策层面鼓励建筑设计与施工采用装配式结构。在装配式建筑达到一定的装配率时,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贴,这也是降低、节省造价的一种有效途径。
结语
从长远来看,使用装配式建筑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虽然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由于预制构件成本控制不到位、制度不完善、未形成技术体系、相关人员稀缺等问题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但是随着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相关行业规范的形成,预制构件产业化的推进,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技术体系的完善,最终会解决装配式建筑高成本问题,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完善我国建筑领域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左伟.某装配式项目建筑成本优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18):130-131.
[2]陆烜.装配式住宅设计优化探索[J].绿色建筑,2018(1)1:24-27.
[3]贾金成.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7(10):47.
[4]易永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设计优化思路[J].房地产导刊,2017(17).
[5]马世骁,王孟男,原东.JIT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采购成本优化分析[J].辽宁经济,2016(8):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