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 Wirecard 事件,简析企业的道德风险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22期   作者:方英姬
[导读] 2020年6月16日,德国一家审计机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发布一封邮件
        方英姬
        广州工商学院 会计系
一 案例描述
        2020年6月16日,德国一家审计机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发布一封邮件,举报Wirecard(德国银行软件公司)公司财务造假。顿时,不仅在德国,乃至全球掀起轩然大波,因为不久前,这家公司还被许多人视为神一样的存在。
        Wirecard成立于1999年。在短短的20余年间,马库斯-布劳恩(Markus Braun)将慕尼黑城外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打造成了全球电子支付的巨头。Wirecard宣称自己同软件巨头思爱普(SAP)一样,拥有全球业务,能够提供对未来商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服务。长期以来,Wirecard一直被认为是德国下一个最伟大的科技公司。
        Wirecard在全球26个国家设有办公场所,每天承担数亿欧元的支付交易。20年来,几乎每年都保持两位数的营收增长。其市值更是一度高出德意志银行,接近300亿美元。
然而,就在安永举报其财务造假后的一周,2020年6月22日,Wirecard却发布了一份声明,称其账户中失踪的19亿欧元(约合21亿美元)可能根本不存在。顷刻间,Wirecard大厦轰然坍塌,化为乌有。目前,Wirecard已正式宣告破产,并开始对资产进行抛售。
在Wirecard掌舵18年之久的CEO马库斯·布劳恩(Markus Braun),因涉嫌会计造假和操纵市场,成了公司的罪人,并遭警方羁押。此外,还有公司的前CEO和三名高管也被德国政府拘留。而之前的二把手马萨勒克则目前不知所踪,德国警方正在通缉追捕中。
而此前,德国媒体评价Wirecard道:该公司的成功,代表德国金融科技行业正在赶超德国的传统行业。对于德国来说,这样一家公司的地位当然非同寻常。因为德国一向擅长的是制造业、工业等领域,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屈指可数,所以Wirecard在德国是一个备受瞩目和推崇的明星公司。2019年9月,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到访中国的时候,还特别推荐了Wirecard公司。显然,这家公司对于德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家软件公司,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德国创新能力的一种象征,代表了新旧交替的发展趋势。
事发不久,该集团的长期审计机构安永(EY)称,这是一起“精心策划和复杂的欺诈”,在Wirecard声称处理过的支付中,似乎多达半数交易,也许实际上从未发生过。事实证明, Wirecard公司的财务造假,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很可能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了。
从2008年起,每隔几年就有媒体或者机构指控Wirecard有财务造假的嫌疑。但奇怪的是,每次指控之后不久,这家公司就像超级玛丽一样, 能量满满地恢复了增长。
例如,早在2008年,德国的一个股东协会就曾经控告Wirecard公司,声称其年报信息既不完整,又具有误导性。该股东协会质疑Wirecard似乎通过将客户的抵押金算作自己的现金,来夸大自己账上的现金额度。这起诉讼的消息传出后,Wirecard的股价下跌过30%。
后来,Wirecard聘请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来做一次审计。安永的结论是,它在Wirecard的账目里,没有发现任何违规的行为。这之后, Wirecard的股价很快又恢复了上升趋势。
2016年,有一个外国做空机构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称,Wirecard有洗钱和财务造假的嫌疑。报告发布的当天,Wirecard的股价跌掉了四分之一。
然而,接到报告之后,德国的金融监管局不仅没有重视报告的意见,还反过来,调查了发布报告的做空机构。调查完之后,德国金融监管局指控Wirecard的做空机构在操控市场,不可信任。几个月后,Wirecard的股价又恢复到了做空报告之前的水平。
2019年,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揭露Wirecard财务造假,并质疑,Wirecard的亚洲分部,很有可能通过伪造发票和合同的手段,制造了他们在亚洲现金流充足的假象。继而,《金融时报》又发表了一篇报道,指出Wirecard在爱尔兰和迪拜的业务,有可能夸大了销售额和利润率。而且,《金融时报》看到的内部通讯显示,Wirecard的财务团队有意误导了审计师安永公司。
不久,作为Wirecard股东的软银集团(SoftBank)发表声明,强烈要求另找一个审计公司彻底调查Wirecard财务问题。
在软银的施压下,毕马威(KPMG)开始对Wirecard进行审计。
毕马威于展开调查后仅数日内,就发现Wirecard在欧洲的支付业务根本不赚钱。在Wirecard的账本上,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来自它的亚洲业务。接着,毕马威又了解到,Wirecard由亚洲业务带来的收入并未存在德国总部,而是都存在一个新加坡的银行账户里。后经毕马威查实,这个新加坡的银行账户根本不属于Wirecard。其开户者是一名第三方受托人。继而,毕马威要求Wirecard查看新加坡银行里的收入证明。但是,Wirecard并没能给出银行本身开具的账户余额证明,其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份第三方受托人签过字的证明。
借疫情为理由,拖了两个月后,Wirecard又给出了另一个解释,说:他们的银行换到菲律宾了,受托人也换成了另一个人。接着,Wirecard带着毕马威和安永的审计员飞到了马尼拉,去会见这位所谓的新受托人,以及当地存款银行的职员。
这一次,安永,也就是Wirecard原来的审计师,已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决定进一步调查菲律宾的银行。它和银行约了个视频会议。会议中,安永审计员要求马尼拉银行职员把身份证对准摄像机,旨在核实银行职员的身份,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找到身份对应的人。结果,安永在网上根本找不到视频会议中的银行职员。显然,这个视频会议里的银行职员是否存在,甚至视频会议的背景是否真实,都令人质疑。
无奈,安永直接找到了菲律宾银行的高管,向他们核实Wirecard的事情。银行这才发了一封邮件,声明说Wirecard公司的账户是假的,银行无法提供余额证明。
通过梳理,我们不难判断,Wirecard财务造假事件是一起典型的企业道德风险案例。
二 企业道德风险的含义
        企业道德风险(business moral risk)事件是资本市场上大股东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情况,损人利己,魔法吸金的行为。
在经济活动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美国家,企业道德风险问题都是高频发生和普遍存在的现象。
例如,2001年,令美国信誉破产的安然公司造假事件, 2008年麦道夫庞氏骗局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种种损人利己的行为。
在我国,近年来,财务造假案例更是屡见不鲜。比如,獐子岛、ST康美、广发证券、ST康得、私募公司、乐视等。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不仅无视道德,损人利己,而且编造谎言,愚弄大众。
其中,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案,是其典型代表。
2014年,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表一份报道,称其虾夷扇贝因遭受灾害,突然大量死亡。消息一出,其股价暴跌。后来,该公司又改口说未收获的135万亩虾夷扇贝,安然无恙,尚不存在减值风险。
2016年1月初 , 一则《2000人实名举报称獐子岛“冷水团事件”系“弥天大谎”》的新闻引发了关注。

文章称,辽宁省大连市獐子岛居民提供了一份2000多人签字的实名举报信,称所谓“冷水团造成收获期的虾夷扇贝绝收事件”并不属实,涉嫌造假。
在舆论的重压下, 证监会于2016年1月,统筹执法力量,走访渔政监督、水产科研等部门寻求专业支持,依托科技执法手段开展全面深入调查。獐子岛公司每月虾夷扇贝成本结转的依据为当月捕捞区域,在无逐日采捕区域记录可以核验的情况下,证监会借助卫星定位数据,对公司27条采捕船只数百余万条海上航行定位数据进行分析,委托两家第三方专业机构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原了采捕船只的真实航行轨迹,复原了公司最近两年真实的采捕海域,进而确定实际采捕面积,并据此认定獐子岛公司成本、营业外支出、利润等存在虚假。
三 企业道德风险的危害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普遍频发的企业道德风险,不仅会严重地损害消费者或投资者的利益,也会使企业本身遭受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企业道德风险还可能导致市场经济无法正常运行,进而引发经济危机,最后导致社会危机。
Wirecard案发以来,尽管布劳恩一直否认自己存有不当行为,并且目前已被保释。但人们已无法对该公司给予任何的信任。Wirecard的骗局不仅使其股东蒙受巨大的损失,还牵涉到它的审计师,安永。造假消息传出后,安永的信誉严重受损。它在德国因为Wirecard这件事失去了两个重要的大客户。德国的金融界也受到了牵连。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之前在它的旗舰基金产品里重仓了Wirecard的股票。Wirecard破产之后,股价暴跌,德意志银行的投资也受到重挫。最严重的是,社会的公信力受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
四 企业道德风险的根源
        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既有其内部温床,也有其外部环境。
在内部,公司治理是企业道德风险的重要因素。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整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而公司治理的关键又在于委托代理和不完全契约。委托代理常常导致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失衡;不完全契约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得委托代理关系陷入一种信任的僵局。
在外部,政府监管不利,为企业道德风险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实, Wirecard的造假技巧并没有多高超,他们的秘密也没有费多大功夫掩盖,只要稍微挖一挖,就能够找到蛛丝马迹。然而德国金融监管局就多家媒体对Wirecard存在道德风险的曝光,却始终采取或者充耳不闻,或者对抗媒体的态度。监管局甚至把矛头指向《金融时报》的记者,把他们告上了法庭。
在美国,无论是2001年的安然公司案,还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暴露出的各种企业的不良行为,都没有高明到无法识别的程度。只要政府稍加监管,本可以阻止许多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
在我国,獐子岛事件中,若不是普通的中小投资者先行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检举曝光,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后,政府才介入调查,并对其做出处罚的。
五 企业道德风险的防范对策
        人性不变,道德风险就不可能完全消除。
但是设计一系列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就可以有效地对抗企业损人利己的冲动和本能。
在内部,公司治理的根源是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企业道德风险正是这种委托代理问题的一个集中反映,自然也是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司治理是一个公司进行利益协同和权利制衡的底层逻辑。只要我们致力于管理层和股东利益协同一致,同时对他们的权力加以制衡,减少他们侵占股东利益的机会,就可以从内部对抗企业道德风险。
        在外部,政府监管是对抗企业道德风险的重要环节。增加违法成本,通过抑制违法的手段,提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将会强有力地抵制和预防企业道德风险的发生。
        2001年,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立法通过了塞班斯法案。这是一个涉及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重要法案,对管理层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道德风险,进行了由内而外各个方面的控制。对公司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的要求大为提高,严禁公司向高管提供私人贷款。管理层的股权变动也必须在两个工作日内披露,并进一步要求CFO和CEO,对报表进行真实性承诺。此外,本法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近期,在我国资本市场违法处罚力度也明显加大,违法成本明显增加。
对违法企业并处行政处罚,亿级罚款,市场禁入,并追究刑事责任。追究刑事责任并引起较大关注的公司有:獐子岛,康美药业,ST康德等。根据证监会网站8月7日通报,2020年前6个月,新增各类案件165件,办结154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证券犯罪案件和线索共59件,做出行政处罚决定98件,罚没金额合计38.39亿元。
在2020年6月18日开幕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来书面致辞中,强调“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其中的“零容忍”就是针对企业可能的不法和损人利己行为所要采取的措施与手段,明确体现了政府的态度和决心 。
六 结论
        在经济活动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美国家,企业道德风险问题都是高频发生和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道德风险是一种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不仅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还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危机。人性不变,道德风险就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设计一系列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就可以有效地对抗和降低企业道德风险。
完善的治理机制关乎到企业的基业长青、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但涉及企业本身,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甚至影响全球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Firefight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Its Lessons;Kindle电子书;作者:Ben S. Bernanke?,?Timothy F. Geithner?,?Henry M. Paulson?; 出版社: Penguin Books;出版年:2018年
2.《Too Big To Fall》;Kindle电子书;作者:Andrew Ross Sorkin ; 出版社: Penguin Books ?; 出版年:2010年
3. The Big Short: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Kindle电子书;作者:Michael Lewis; 出版社: Penguin Books ?; 出版年: 2011年
4. Liar's Poker;  Kindle电子书;作者:Michael Lewis
5Whistleblower warned EY of  Wirecard: fraud four years before collapse; Financial Times
6 Wirecard  casts shodow over Scholz’s bid to be German Chancellor
Wirecard: the frantic final months of a fraudulent operation;  作者:Olaf Storbeck; 时间:2020年8月25日;摘自Financial Times
Wirecard scandal leaves German regulators under fire作者:Hans Von Der Burchar 时间:2020年8月25日;摘自Financial Times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