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王燕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王燕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各类生态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环境修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扬州古运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扬州  2258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各类生态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环境修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水利工程施工会对周边的水土保持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目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措施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态修复的需求,因此,需要借助生态修复相关理论来预防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的水土流失。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指的是采取人为措施保护生态系统,让其发挥应有的水土保持作用,保证水利工程更好的运行。从水利工程生态建设来看,需要以水土流失的因素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保证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水土保持建设要求不断提高,且传统的治理模式也逐渐被取代,因此未来必然朝着全新的生态修复理论发展。
        1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进行了领域发展的融合,在能源和资源方面的利用量和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得生态环境造产生了破坏。为了避免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各种措施和政策促进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水土保持方面加强了监督和管理。而对于水土保持工作而言,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同时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周边人民群众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建设单位统一统筹、设计施工单位的协调跟进,从而使得生态环境的质量得到保证,也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应用作用
        所谓的环境修复技术通常是指人类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的修复规律,通过人工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来达到加快生态修复的速度的技术。但我们所说的生态恢复并不是直接的功能恢复,而是生态状况的改善,保护植被的多样性以及集中精力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重组,管理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不能直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但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为自然恢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可以加快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将环境修复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环境修复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利用丘陵地区的水土资源来提高土壤的修复能力,并充分利用土壤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土保持建设要求通过造林改善土壤资源的利用并改善环境条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可能会涉及地质学科、生物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学科,所以整个环境项目的建设非常复杂。因此,需要加强环境修复技术领域的研究,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做好环境规划,促进积极的生态系统循环,加强水土流失控制,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水利行业开发建设的目标。
        3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3.1提高人们水土保持意识
        相关工作人员在治理水土流失问题时应科学选择生态修复模式,以此达到改善与修复环境的目的,这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此外,在建设工程项目时,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水土保持工作,从根本上意识到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以及采取相关治理措施的必要性。建设工程项目时可能会对环境或土地产生较大的破坏,且耗费的土地资源与水资源较多,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项目与管理过程中应做好相关的水土保持工作,不断提高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利用率。此外,施工过程中还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更加科学的水土保持方案,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效率。
        3.2土壤保护技术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也与自然地质条件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河流两岸的土壤长期接触水源,因此,地质结构层当中的含水量就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地质结构稳定性差的问题,在洪水来临或者河水水流相对湍急时,不仅会引发水土流失问题,而且会污染水资源。

基于此,运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水利施工工作时,施工人员就应当开展科学的土壤加固工作,将软弱土质层换填为符合施工要求的土壤,并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这可以为后续植被种植工作提供便利,需要操作专业的挖掘施工设备来完成这项工作。此外,施工单位需要对员工进行水土保持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员工在施工环节做好对原有自然植被的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河流生态环境。
        3.3退耕还林
        长期以来我国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为相关人员开展修复水土流失工作提供了经验,且根据大量的实践得知最重要的突破口便是退耕还林。当前阶段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退耕还林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且国家也颁布了与“退耕还林(还草)”有关的政策。从大量的水土流失案例可知,无论是林木还是草地等自然资源,被大面积的破坏都与水土流失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3.4过渡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针对过渡开发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需要退耕还林。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对于25度以上的坡地,都应当退耕发展生态林草,严格控制坡度大于25度的农田的开垦,做好坡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对于15度以下的坡地,根据坡地周围的环境,在靠近人、村和路的地方进行改造,在保证农民基本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水土保持耕作。针对由于樵采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可以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对遭到破坏的地区进行一定时间的封闭,封闭时间一般可以为3年、5年或者8年,具体需要封闭的时间参考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地区等因素综合确定。除此以外,封山育林还可以辅以补种植被等措施。
        3.5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不断减轻导致生态破坏的驱动力,对生态系统加以修复是沿河生态系统修复的重点工作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避免河流生态环境的单一性过高,单一性过高的河流生态系统容易出现破坏,应当保证河流朝着多元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且要确保河流的连续性和连通性受到破坏后能够及时恢复。必要时可以设置复合断面形态,包括主河槽和护堤地,如果施工条件允许,也可以提前设置马道或者季节性河道。
        3.6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有很多,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生态破坏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一些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条件,采取引地表水或者打井、禁止放牧等措施帮助构建利于植被恢复的环境,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应当对不同的区域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实行分级分块的生态修复,确保生态修复的质量和效果。
        4结语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生态破坏,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因此,需要特别重视水利工程对周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应当选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保持水土资源平衡,防止出现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曲波.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0(09):124~125.
        [2]袁立恒.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6):66.
        [3]张培君,张家富,赵金波.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9(16):129~130.
        [4]雷世清.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8,16(26):38~39.
        [5]闫斌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研究——以某河流综合整治工程为例[J].水能经济,2016(03):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